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幽静图景。开篇“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两句,以孤独的松树为对象,通过月光下其根部的描写,勾勒出松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孤寂之境的追求。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两句,则以白日和夜晚为背景,通过仙掌中的露水和古寺墙头的飞鸟,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意境。这里的“三清”可能指的是道教中的三重天界,即玉清、上清、太清,也暗示了诗人对高洁世界的向往。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两句中,“野鹤不归”象征着孤独者与世隔绝的心境,而“白云高去太无心”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追求。这里的“怨”和“无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两句,以碧绿的山岩和清澈的秋水为背景,再次强调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诗中的“休相望”表明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享受,而“捧日元须在禁林”则是对心灵追求的一种象征,意味着要将自己的精神世界锁定在一个高洁和宁静的地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红尘、追求心灵自由与纯净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