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踏西湖路,巢居阁上春无数。
雪晴月白最精神,玛瑙坡前第三树。
虬枝屈铁交碧苔,疏花暖迸珍珠胎。
初疑群仙下寥廓,琼珰玉佩行瑶台。
又疑幽人在空谷,满面清霜鬓华绿。
迎风冷笑桃杏花,红紫纷纷太粗俗。
今年来看秦淮水,路隔西湖一千里。
草堂上是白云窝,夜半松风唤予起。
青山隔世无游尘,云根粉壁光如银。
长啸一声月入户,孤山处士来相亲。
江南梅花自有主,休问当年何水部。
山僧对我默无语,柏子无风堕青雨。
昔年曾踏西湖路,巢居阁上春无数。
雪晴月白最精神,玛瑙坡前第三树。
虬枝屈铁交碧苔,疏花暖迸珍珠胎。
初疑群仙下寥廓,琼珰玉佩行瑶台。
又疑幽人在空谷,满面清霜鬓华绿。
迎风冷笑桃杏花,红紫纷纷太粗俗。
今年来看秦淮水,路隔西湖一千里。
草堂上是白云窝,夜半松风唤予起。
青山隔世无游尘,云根粉壁光如银。
长啸一声月入户,孤山处士来相亲。
江南梅花自有主,休问当年何水部。
山僧对我默无语,柏子无风堕青雨。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王冕的《梅花四首》中的第四首,以梅花为题材,通过对比和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西湖与秦淮两地梅花的不同感受。首句回忆西湖赏梅的经历,接着描绘了西湖梅花的美丽形象,如雪后月下的玛瑙坡前第三树,枝干如虬龙,花朵晶莹如珠胎。诗人将梅花比作群仙或幽人,赞美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第二部分,诗人转而描述自己在秦淮赏梅的情景,感叹路途遥远,但梅花的高洁依然吸引他。他在草堂中感受到梅花的静谧与清高,如同白云栖息之处,松风声中,仿佛孤山处士前来相会。诗人认为梅花自有其主人,不必追忆往昔,暗示了对当下心境的珍视。
最后,诗人与山僧相对无言,只有柏子落雨的声音,增添了禅意。整首诗通过梅花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超然和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过去与现在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