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而得谤亦名随,生子看来不必奇。
尔辈真堪畀豺虎,君王安用猎熊罴。
人言李白文如锦,谁信卢能命若丝。
回首世间机阱恶,子归闭户有馀师。
动而得谤亦名随,生子看来不必奇。
尔辈真堪畀豺虎,君王安用猎熊罴。
人言李白文如锦,谁信卢能命若丝。
回首世间机阱恶,子归闭户有馀师。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作品,名为《再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世间评价的超然态度,以及对子孙教育的期望。
“动而得谤亦名随,生子看来不必奇。”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名誉和流言的豁达,不认为子女必须非凡才能证明价值。这里“动而得谤”说明只要有所作为,就难免被人议论,而“亦名随”则意味着这种议论如影随形,无法避免。生子看来不必奇,则是对待子女的态度,不强求他们必须异常或卓越。
“尔辈真堪畀豺虎,君王安用猎熊罴。”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教育景象,“尔辈”指代后代,而“真堪畀豺虎”则是希望他们能够有真正的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接着,“君王安用猎熊罴”则是在比喻中表达了对于领导者使用人才的期待,希望领导者能像猎人捕捉猛兽一样,安全地利用那些具有勇气和力量的人才。
“人言李白文如锦,谁信卢能命若丝。”这里诗人提到了唐代诗人李白,其文采被誉为如锦绣般华丽。然而接下来的“谁信卢能命若丝”则是对比,其中“卢能”可能指的是某位文学家或历史人物,而其命运却如同细丝一般脆弱。这两句诗通过比较,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与命运的感慨。
最后,“回首世间机阱恶,子归闭户有馀师。”诗人在这里反思世间的险恶,而“子归闭户”则是希望子女能够回归到安全的家庭之中。而“有馀师”则表达了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拥有余裕和闲暇去学习和成长。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名誉、子孙教育以及人才使用的思考,也通过李白和卢能的比较,抒发了才华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地枕吴溪与越峰,前朝恩锡灵泉额。
竹林晴见雁塔高,石室曾栖几禅伯。
荒碑字没秋苔深,古池香泛荷花白。
客有经年说别林,落日啼猿情脉脉。
长年乐道远尘氛,静筑藏修学隐沦。
吟对琴樽庭下月,笑看花木槛前春。
闲来欲著登山屐,醉里还披漉酒巾。
林壑能忘轩冕贵,白云黄鹤好相亲。
上人远自西天竺,头陁行遍国朝寺。
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
护法护身唯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更寒,遥映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禅诵时,寥寥挂在枯树枝。
真法常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
且莫奏短歌,听余苦辛词。
如今刀笔士,不及屠沽儿。
少年无事学诗赋,岂意文章复相误。
东西南北少知音,终年竟岁悲行路。
仰面诉天天不闻,低头告地地不言。
天地生我尚如此,陌上他人何足论。
谁谓西江深,涉之固无忧。
谁谓南山高,可以登之游。
险巇唯有世间路,一晌令人堪白头。
贵人立意不可测,等闲桃李成荆棘。
风尘之士深可亲,心如鸡犬能依人。
悲来却忆汉天子,不弃相如家旧贫。
劝君且饮酒,酒能散羁愁。
谁家有酒判一醉,万事从他江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