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去萍草》
《去萍草》全文
宋 / 方回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童子携竹器,摝去池中萍。

见鱼故已佳,水底林峦青。

复呼荷锄者,薙草汛我庭。

蛇蚓无留藏,行径免露零。

刬秽致洁净,拨翳生皛荧。

朗月明其抟,古镜还精灵。

语寂理已会,虑澹神自冥。

白发一老翁,兀然坐孤亭。

(0)
翻译
一个少年拿着竹器,捞起池塘中的浮萍。
看到鱼儿已经足够美好,水下仿佛有青翠的山林。
他又叫来扛着锄头的人,帮我除草扫清庭院。
蛇虫没有藏身之处,小路不再暴露泥泞。
清除杂草使环境变得洁净,拨开遮蔽物显露出明亮。
明亮的月亮照亮这片区域,古老的镜子似乎恢复了灵性。
言语静止,道理已经领悟,思绪平静,心灵达到空灵。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独自坐在孤独的亭子里。
注释
童子:少年。
携:拿着。
竹器:竹篮。
摝:捞。
池中萍:池塘浮萍。
鱼:鱼儿。
林峦青:青翠山林在水中。
荷锄者:扛锄头的人。
薙草:除草。
汛:扫清。
庭:庭院。
蛇蚓:蛇虫。
零:暴露。
刬秽:清除杂物。
朗月:明亮的月亮。
古镜:古老的镜子。
语寂:言语静止。
虑澹:思绪平静。
兀然:独自。
孤亭:孤独的亭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清晨的庭院中,通过童子帮助除去池中的水藓和草木,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净化和精神世界的宁静。诗中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意境和哲思。

"童子携竹器,摝去池中萍"一句,以童子的纯真和活泼为背景,展示了除藓的场景,既表现了劳作之美,也象征着心灵的净化。接下来的"见鱼故已佳,水底林峦青"则通过对水中生灵与山石之美的描述,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欣赏。

"复呼荷锄者,薙草汛我庭"继续描绘了庭院中的劳作场景,而"蛇蚓无留藏,行径免露零"则表达了除去一切污秽,以保持环境之纯净的意愿。"刬秽致洁净,拨翳生皛荧"更深化了这种意境,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清洁与明亮之间的关系。

"朗月明其抟,古镜还精灵"一句,则转向了夜晚的景象,以月光和古老的镜子来比喻心灵之明净和智慧之深邃。最后,"语寂理已会,虑澹神自冥"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和谐,思绪之清晰,以及精神世界的通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对劳作过程的生动刻画,展现了一位老者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净化和内心平静的过程。同时,诗中的意象和语言也传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方回

方回
朝代:宋   字:万里   号:虚谷   籍贯:宋元间徽州歙县   生辰:1227—1307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猜你喜欢

草萍古驿

寒风吹雨欲成花,远道行人倍忆家。

地拆东南分楚越,路从台斗望京华。

松林蔚蔚依山转,麦垄青青逐涧斜。

暝色渐看城郭近,女墙官树遍栖鸦。

(0)

游仙四首·其四

九气璈声那得闻,素鸾天外自为群。

不堪西望空肠断,太华峰高一片云。

(0)

答欧子建

青天西挂赤城霞,卧阁潇潇玩物华。

鲤讯忽惊云里堕,龙纹遥忆斗间斜。

长吟祇恨依然越,绝调堪怜和者巴。

海内才名诸少在,白头人自老楞伽。

(0)

登太白楼似陈遂所年兄邓心虞刘见泉何翼轩李敬菊同舟诸丈

百尺城高济水阴,他乡乘暇此开襟。

酒人问月空楼阁,词客凭阑自古今。

碣石北瞻双阙迥,昆崙西指浊河深。

青云器业看公等,何限凭陵八极心。

(0)

铜雀台

高台春欲尽,凤吹隔花迷。

漳水流无尽,西陵日易低。

穗帷不可见,歌舞半含啼。

惟有东风在,年年莫自萋。

(0)

秋兴

梧桐飞叶帝城隈,正是寒期素节催。

玉女吹霜摇碧落,仙人擎露在蓬莱。

时闻作赋凌歊馆,追忆相从戏马台。

晋宋风流俱寂寞,登临怀抱向谁开。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诗人
刘统勋 徐贤妃 吕公著 萧翼 任华 伯夷 崔旭 张建封 陈敬宗 联元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