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谁名达磨岩,花间古洞锁苍烟。
何能桑下淹三宿,却探仇池自一天。
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
只应曾见台城事,回首梁王又几年。
积石谁名达磨岩,花间古洞锁苍烟。
何能桑下淹三宿,却探仇池自一天。
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
只应曾见台城事,回首梁王又几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隐秘而幽静的自然景观——三宿岩。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岩石、古洞、苍烟、古树、春苔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深邃、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首句“积石谁名达磨岩”,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岩石的描述,暗示了达磨岩的来历与故事,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接着,“花间古洞锁苍烟”一句,通过“花间”和“古洞”的对比,以及“锁”字的运用,形象地展现了洞穴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烟雾缭绕的神秘感。
“何能桑下淹三宿,却探仇池自一天”两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向往。这里借用“三宿桑下”的典故,暗示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仇池”一词则引申出对未知世界或内心深处探索的渴望。
“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描绘了古树与春苔的生动景象。古树的根部仿佛铁束般坚韧,春苔在雨水的滋润下,呈现出一片片翠绿的连环图案,充满了生命力与自然之美。
最后,“只应曾见台城事,回首梁王又几年”两句,通过历史的回溯,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思考。这里的“台城”与“梁王”都是历史上的重要地标与人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与个人情感的寄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与历史典故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历史文化的深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信陵当日救邯郸,毛薛诸公尽结欢。
怅望夷门哀饮剑,逡巡函谷恨回鞍。
魏王不信佳公子,醇酒美人终已矣。
兵法空名宾客书,合纵未雪诸侯耻。
大梁为君频驻马,燕赵萧条同泪下。
荆卿一去无酒人,朱亥已没谁屠者。
狐兔纷纷古市游,灌城早已知鸿沟。
侯嬴不吊吊公子,遗墓苍茫何处求。
十八盘尽见西峰,游人匍匐上芙蓉。
攀援铁绠数千尺,身似飞猿时一掷。
阴阴天井上穿天,袅袅石梯悬度石。
神爽先飞玉女峰,啸歌暂憩羽人宅。
月中明灭白云流,风外砰磅瀑泉激。
咫尺翻愁帝座逼,吐纳聪明慎今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