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已乖,甘心在沈冥。
田园有真乐,云路无宦情。
兹焉将安之,前途渺蓁荆。
不仕恐无义,聊复念苍生。
苍生未苏息,何时暏文明。
乃今成大谬,此恨安得平。
纷纷驰车走,上下方交征。
君子当见几,云胡不归耕。
北窗延清风,吟怀无别萦。
人生贵适意,何必身后名。
青年志已乖,甘心在沈冥。
田园有真乐,云路无宦情。
兹焉将安之,前途渺蓁荆。
不仕恐无义,聊复念苍生。
苍生未苏息,何时暏文明。
乃今成大谬,此恨安得平。
纷纷驰车走,上下方交征。
君子当见几,云胡不归耕。
北窗延清风,吟怀无别萦。
人生贵适意,何必身后名。
这首明代诗人李贤的《和陶诗·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首句“青年志已乖”,揭示了诗人年轻时的抱负与现实的偏离。他选择“甘心在沈冥”,即宁愿沉寂于田园之中,享受那份真乐,而非追求仕途上的功名利禄。
“云路无宦情”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仕途的淡泊,即使前路迷茫,“兹焉将安之”,他也决定安心于此。然而,他并未完全割舍社会责任感,担心“不仕恐无义”,仍关心着苍生疾苦,期待社会能走向文明。
诗人感叹“何时暏文明”,表达对理想社会的期盼,而今却发现自己陷入矛盾,深感遗憾。“纷纷驰车走,上下方交征”描绘出世态的纷扰,促使他反思,认为君子应洞察时势,回归田园,享受“北窗延清风”的宁静生活。
最后,诗人以“人生贵适意,何必身后名”作结,强调人生的真谛在于内心的满足,而非追求身后流传的名声。整首诗情感深沉,体现了诗人对个人价值和理想生活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