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机何处与人同,泡影风灯一梦中。
如此白云如此树,不知何物可言空。
禅机何处与人同,泡影风灯一梦中。
如此白云如此树,不知何物可言空。
这首诗以禅理入诗,充满了深邃的哲思。"禅机何处与人同",诗人似乎在探寻一种超脱世俗、与宇宙和谐共鸣的心境,这种禅机并非易得,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感悟和体会。
"泡影风灯一梦中",这里运用了佛教中的比喻,将人生比作泡影和风灯,暗示人生的短暂无常和虚幻。"一梦中"则强调了这一切都是梦境般的虚幻,让人不禁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如此白云如此树",诗人选取了白云和树木作为意象,白云飘逸自由,树木坚韧不拔,两者看似无关,实则寓意深远。白云象征着心灵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树木则代表了坚定和永恒。这两者并置,似乎在说,真正的自由和永恒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于内心的觉醒和对现实的深刻理解。
"不知何物可言空",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这样的世界里,什么可以被称作“空”?“空”在这里不仅指物质世界的空无,更指向心灵的空灵和精神的超越。诗人似乎在探索一种超越表象、直达本质的智慧,即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生命、存在、自由与空性的关系,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解脱。
伯龙营什一,抚掌鬼在侧。
燕公铸横财,地下万炉执。
贫富有物司,得失难智索。
我今竟日餐,或待门生设。
朝园斸菜根,暮火团松节。
黄奶坐上座,方兄行禁谒。
安能决馀波,可以润子箧。
俯视腰一围,何时解三篾。
荐福纵有碑,震雷即惊裂。
读我送穷文,还君乞米帖。
南来走炎荒,北归定寻思。
一生困坎壈,忧患真吾师。
堂中木上座,万里唯尔随。
方幸得良喜,那肯怀秋悲。
但令今可行,勿愧论少卑。
少时不解事,日日荒于嬉。
投老又懒惰,得一或十遗。
戏我过此生,造物真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