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马一身雪,来敲隐者门。
林林忧桂玉,草草乐琴樽。
勋业誇麟阁,文章鄙兔园。
探题归去路,灯火已黄昏。
骑马一身雪,来敲隐者门。
林林忧桂玉,草草乐琴樽。
勋业誇麟阁,文章鄙兔园。
探题归去路,灯火已黄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骑马访友的文人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与隐者的相聚场景,以及对功名与文学的深刻思考。
首句“骑马一身雪”以雪喻人,不仅描绘了冬日的景象,也暗喻了访客的清高与孤傲。接着“来敲隐者门”,既表现了访客的诚意,也暗示了隐者生活的宁静与超脱。
“林林忧桂玉,草草乐琴樽。”这两句对比鲜明,前句“林林忧桂玉”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忧虑,后句“草草乐琴樽”则展现了诗人对精神生活和艺术享受的追求。这里“桂玉”象征着财富与地位,“琴樽”则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价值取向。
“勋业誇麟阁,文章鄙兔园。”“勋业誇麟阁”引用了汉代表彰功臣的麟阁,表达了对功名的向往;而“文章鄙兔园”则以贬低兔园(比喻浅薄的学识)来强调自己对文学艺术的重视。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
最后,“探题归去路,灯火已黄昏。”描述了访客在与隐者交流后,返回的路上,灯火阑珊,时间已晚的情景。这不仅渲染了夜晚的氛围,也暗示了访客内心的满足与沉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文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以及对功名与艺术的双重考量,富有意境,引人深思。
白玉台前,珊瑚枝上,风流谁道无双。
任偏髾倒晕,一样新妆。
恰似嫦娥十五,月殿里、满面端相。
娇无语,为颦为笑,猜断人肠。行行。
比肩虽好,却不是苏娘,并炤鸾皇。
但回眸内顾,不漏纱窗。
应是多情珍重,未肯教、轻盼才郎。
梳妆了,罗巾乍掩,莫倩蜂狂。
琼田三万六千顷,七十二朵青莲开。
道人铁精持在手,啸引紫凤朝蓬莱。
龙子卧抱明月胎,须臾化作桃花腮。
嗟尔云槎子,何处忽飞来。
蓬莱之浅今几尺,黄河之清今几回。
云槎子,云是江上来,但知东方生,卖药五湖上,不知张使者,北犯七斗魁。
云槎子,吾与尔何哉,任公钓竿在东海,潮压桐江江上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