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民是贼论纷歧,铸鼎图奸始共知。
黄带亦编流寇传,绣衣重睹汉官仪。
自天下降愚黔首,为帝驱除比赤眉。
伏剑直臣犹未瞑,料应喜见中兴时。
是民是贼论纷歧,铸鼎图奸始共知。
黄带亦编流寇传,绣衣重睹汉官仪。
自天下降愚黔首,为帝驱除比赤眉。
伏剑直臣犹未瞑,料应喜见中兴时。
这首诗《谕剿义和团感赋》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对义和团运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评价。诗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首联“是民是贼论纷歧,铸鼎图奸始共知”,开篇即提出对义和团性质的争议,指出历史上对于其身份的界定一直存在分歧,从铸鼎图奸的开始,就已揭示了其复杂性。这里运用了典故,铸鼎图奸出自《左传》,原指周厉王铸鼎以图篡位,后引申为阴谋篡权之意,以此来比喻义和团的动机和行为。
颔联“黄带亦编流寇传,绣衣重睹汉官仪”,进一步探讨了义和团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黄带指的是义和团成员的服饰特征,此处借用“流寇传”这一概念,暗示义和团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同时,通过“绣衣重睹汉官仪”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秩序的怀念,以及对义和团试图恢复或维护某种秩序的尝试。
颈联“自天下降愚黔首,为帝驱除比赤眉”,将义和团的行为与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相比较,暗示义和团在民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这里的“自天下降愚黔首”形象地描绘了义和团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仿佛是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为民众驱除邪恶势力。
尾联“伏剑直臣犹未瞑,料应喜见中兴时”,以“伏剑直臣”比喻忠诚的官员,表达了对那些坚守正义、不畏强权的官员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预见到国家即将迎来中兴之日,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刻剖析了义和团运动的复杂性,既肯定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维护民族尊严和抵抗外来侵略的积极意义,又对其激进手段和可能带来的社会动荡表示了担忧。黄遵宪以其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沉的人文关怀,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历史事件的多维度画像。
逐客例幽忧,多年不洗沐。
予发栉无垢,身垢要须浴。
颠隮本天运,愤恨当谁复。
茅檐容病躯,稻饭饱枵腹。
形骸但癯瘁,气血尚丰足。
微阳阅九地,浮彩见双目。
枯槁如束薪,坚致比温玉。
长斋虽云净,阅月聊一沃。
石泉浣巾帨,土釜煮桃竹。
南窗日未移,困卧久弥熟。
华严有馀帙,默坐心自读。
诸尘忽消尽,法界了无瞩。
恍如仰山翁,欲就沩叟卜。
犹恐堕声闻,大愿勤自督。
阆中虽近蜀,监税本闲官。
岂足淹贤俊,聊应长羽翰。
读书心健否,答策意何阑。
未可厌畋猎,田中有走貆。
君家当盛时,画戟拥朱户。
中书十八年,清明日方午。
形容画云阁,功业载盟府。
中庭三槐在,遗迹百世睹。
子孙尽豪俊,岂类世寒寠。
胡为久邅厄,黾俛受侵侮。
往来两都间,奔走未安土。
愿言解缨绂,归去事农圃。
嘉禾根未拔,且忍俟甘雨。
拂衣走东皋,此语吾不取。
聊复放襟怀,清谈对僧麈。
躬耕未可言,知田顾乃父。
少年工作赋,中岁复穷经。
骥老终知道,剑埋新发硎。
束装邻里助,答策友朋听。
还似临淄贡,随风起北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