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当盛时,画戟拥朱户。
中书十八年,清明日方午。
形容画云阁,功业载盟府。
中庭三槐在,遗迹百世睹。
子孙尽豪俊,岂类世寒寠。
胡为久邅厄,黾俛受侵侮。
往来两都间,奔走未安土。
愿言解缨绂,归去事农圃。
嘉禾根未拔,且忍俟甘雨。
拂衣走东皋,此语吾不取。
聊复放襟怀,清谈对僧麈。
躬耕未可言,知田顾乃父。
君家当盛时,画戟拥朱户。
中书十八年,清明日方午。
形容画云阁,功业载盟府。
中庭三槐在,遗迹百世睹。
子孙尽豪俊,岂类世寒寠。
胡为久邅厄,黾俛受侵侮。
往来两都间,奔走未安土。
愿言解缨绂,归去事农圃。
嘉禾根未拔,且忍俟甘雨。
拂衣走东皋,此语吾不取。
聊复放襟怀,清谈对僧麈。
躬耕未可言,知田顾乃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次韵答王巩》,通过对友人王巩家族昔日显赫与如今困境的对比,表达了对王巩遭遇的同情和对其归隐田园的劝慰。诗中描绘了王巩家族过去的荣光,如“画戟拥朱户”、“功业载盟府”,以及家族中的英才辈出,“子孙尽豪俊”。然而,现实却是“胡为久邅厄,黾俛受侵侮”,王巩本人流离失所,不得安宁。
诗人建议王巩“愿言解缨绂,归去事农圃”,暗示回归田园生活,静待时来运转。然而,他又认为“嘉禾根未拔,且忍俟甘雨”,表明对王巩抱有期待,希望他能坚持等待更好的时机。最后,诗人以“拂衣走东皋,此语吾不取”婉拒了直接归隐的提议,表示自己不能完全赞同,但还是愿意与朋友共度清谈,分享心声。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友人的关怀,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体现了苏辙诗歌的深厚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