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畬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
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
斫畬应费日,解缆不知年。
这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句,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篇“道北冯都使,高斋见一川”,就设定了一种超然物外、俯瞰众生的境界。"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则表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其中“子”和“吾”互文见义,既表明了对儿女的期望,也透露出诗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接下来的“枕带还相似,柴荆即有焉”,则是说诗人的日常用品和农间的柴草都很相似,这里的“相似”并不是简单的形象上的类同,而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适应与融入。"斫畬应费日,解缆不知年"则描绘了一种安逸自得的农耕生活,诗人在这里流露出了对时间的淡然,不再过分关注世俗的纷扰和岁月的流逝。
整体来看,这些诗句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一种宁静、自在的心境。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质朴而不失深远,体现了唐代诗风的一种典范。
小树手初种,当年花便稠。
拣枝那忍折,绕径秪成愁。
淡了犹红在,留渠肯住不。
无端万银竹,判却一春休。
人笑戎葵定自痴,不愁曦景蚕兼迟。
便令隔雾光难到,也则倾心苦为谁。
卫足平生非我志,向阳一点只天知。
话头试问伯休父,休父丹衷便是葵。
葵心一岫卓南涯,秀野诸峰走北来。
中起新亭双奄有,尽驱景物四边回。
木居士作煨尘叹,孤竹君真梁栋材。
知有此亭无此样,并烦与可洒松煤。
屋是第一把,门是柴一束。
是间著宇宙,太仓半粒粟。
五闻陈家扉,样似陶家屋。
孤松不须双,五柳何用六。
竹篱东复东,添种数丛菊。
剩肯蚕皈来,盈尊酒初绿。
见了庐山想此贤,此贤见了失庐山。
胸中书卷云凌乱,身外功名梦等闲。
一点目光牛背上,五弦心在鴈行间。
欲吟壮节题崖石,笔挟风霜齿颊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