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临秋月,踟蹰增隐伤。
火流期纵远,衣授事谁商。
太室怀霜露,椒宫忆姒姜。
无能回岁月,用合㓗烝尝。
馀暑犹腾燠,金风早送凉。
看花多谢意,待月散寒光。
饶有牢骚者,那堪感触常。
捣衣图玩益,即景帖临王。
一往知无益,翩来曷有方。
鹊桥节已近,愁望绛河旁。
倏忽临秋月,踟蹰增隐伤。
火流期纵远,衣授事谁商。
太室怀霜露,椒宫忆姒姜。
无能回岁月,用合㓗烝尝。
馀暑犹腾燠,金风早送凉。
看花多谢意,待月散寒光。
饶有牢骚者,那堪感触常。
捣衣图玩益,即景帖临王。
一往知无益,翩来曷有方。
鹊桥节已近,愁望绛河旁。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七月朔日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秋月时的复杂心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倏忽临秋月”点明时节,紧接着“踟蹰增隐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与感伤。接下来的几句“火流期纵远,衣授事谁商”则通过比喻手法,将时间的流逝比作火焰的燃烧,暗示着岁月的不可逆转,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过去的怀念。
“太室怀霜露,椒宫忆姒姜”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场景,如在太室山感受霜露,想象在椒宫中与姒姜共度时光,这些回忆充满了温馨与哀愁。最后,“无能回岁月,用合㓗烝尝”表达了诗人对无法挽回逝去时光的无奈和对传统祭祀活动的认同。
下半部分“余暑犹腾燠,金风早送凉”描绘了季节的更替,暑气未消,但秋风已至,预示着新的开始。接下来的“看花多谢意,待月散寒光”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期待,以及对月光的寄托之情。
“饶有牢骚者,那堪感触常”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不满与感慨,即使面对美好的事物,也无法避免内心的痛苦。最后,“一往知无益,翩来曷有方”表达了对过去行为的反思,以及对未来行动方向的迷茫。“鹊桥节已近,愁望绛河旁”则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面对生命流转、季节更替和个人情感的复杂心境,具有深沉的哲理性和浓厚的人文关怀。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
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重船依浅濑,轻鸟度层阴。
槛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
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后参。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
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沈。
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
相随万里日,总作白头翁。
岁晚仍分袂,江边更转蓬。
勿云俱异域,饮啄几回同。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