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洞杳长津,桃花岁岁新。
时时觌毛女,怕是避秦人。
隔洞杳长津,桃花岁岁新。
时时觌毛女,怕是避秦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隐秘而神秘的桃源景象,充满了对古代传说中避世桃源的向往与想象。
首句“隔洞杳长津”,以“隔洞”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幽深、遥远的空间感,仿佛读者被一道无形的屏障所阻隔,只能透过模糊的视线窥见那片未知的世界。“杳长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距离感和探索的欲望,让人不禁好奇那条“津”究竟通向何方。
次句“桃花岁岁新”,运用了“岁岁新”的修饰手法,不仅描绘了桃花年复一年盛开的景象,更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桃花作为春天的象征,其“岁岁新”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诗人对永恒与重生的追求。
接着,“时时觌毛女”,“觌”字在这里意为“相见”,“毛女”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形象,常与桃花源联系在一起。这一句通过描述诗人偶遇仙女的场景,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怕是避秦人”,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将诗人所见的桃源与避秦人相联系,暗示这里可能是一个与世隔绝、逃避战乱的理想之地。这一句不仅深化了桃源的神秘与理想化色彩,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联想,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桃源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将贤士气振,令肃军声悄。
晨登戏马台,一试胡騕袅。
城空巷无人,里社转相晓。
吾公庶无疾,但恐园囿小。
荆榛一焚荡,雉兔皆惊矫。
翩翩白马将,手把青丝挑。
少小事边徼,斩刈轻荼蓼。
殿前赐鞍勒,珂月明皎皎。
自言得所事,强暴无不了。
庙算本诗书,下策禁焚燎。
当令百鍊刚,甘就一指绕。
低回未尝试,坐被世人少。
秋霜一朝下,凌厉见鸷鸟。
为君整骄惰,重立穰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