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理存太素,持满无纤遗。
群生挟以动,日接忘荡怡。
林篁翠相媚,幽鸟停且飞。
微觉远风至,时有烟光霏。
读书坐晨夕,新悦古与依。
秉默涤外滓,逍遥何是非?
寂理存太素,持满无纤遗。
群生挟以动,日接忘荡怡。
林篁翠相媚,幽鸟停且飞。
微觉远风至,时有烟光霏。
读书坐晨夕,新悦古与依。
秉默涤外滓,逍遥何是非?
这首诗描绘了读书时的内心世界和环境氛围,充满了宁静与深邃的意境。
首句“寂理存太素”,开篇即点明内心的平静与纯粹,如同宇宙初生的原始状态,没有一丝杂念。接着“持满无纤遗”则进一步强调内心的充实与完整,没有任何遗漏或缺失。
“群生挟以动,日接忘荡怡”描述了外界事物的纷扰与内心的平和之间的对比,即使外界喧嚣不断,内心也能保持宁静,不为所动。
“林篁翠相媚,幽鸟停且飞”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和谐而静谧的氛围,翠绿的竹林与悠然飞翔的鸟儿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微觉远风至,时有烟光霏”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变化,远处的微风带来新的气息,而烟雾的飘散象征着事物的瞬息万变。
“读书坐晨夕,新悦古与依”表达了诗人通过阅读来获取新知,同时与古代智慧相连接,既满足了对知识的渴望,也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最后,“秉默涤外滓,逍遥何是非?”则是对内心的深刻反思,通过沉默来净化外界的杂念,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逍遥境界,对于是非善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宁静、和谐与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
传有东南别,题诗报客居。
江山知不厌,州县复何如。
莫恨吴歈曲,尝看越绝书。
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
再命果良愿,几年勤说诗。
上公频握发,才子共垂帷。
琢玉成良器,出门偏怆离。
腰章佐墨绶,耀锦到茅茨。
树老见家日,潮平归县时。
衣催莲女织,颂听海人词。
鸿鹄志应在,荃兰香未衰。
金门定回音,云路有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