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守恬泊,春山日深净。
谁知蟠木材,得性无人境。
座隅泉出洞,竹上云起岭。
饥貁入山厨,饮虹过药井。
前溪堪放逸,仲月好风景。
游目来远思,摘芳寄汝颍。
隐者守恬泊,春山日深净。
谁知蟠木材,得性无人境。
座隅泉出洞,竹上云起岭。
饥貁入山厨,饮虹过药井。
前溪堪放逸,仲月好风景。
游目来远思,摘芳寄汝颍。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的宁静生活和他与自然的融合。开篇"隐者守恬泊,春山日深净"表达了隐者选择远离尘嚣,住在清幽的山中,享受着春天的宁静与纯净。
"谁知蟠木材,得性无人境"则揭示了隐者的生活哲学,他珍视自然界赋予他的简单材料——如蟠木,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种超脱世俗的人生境界。
在"座隅泉出洞,竹上云起岭"中,诗人细腻地描绘了隐者居所的景象,泉水从岩石间流出,云雾缭绕于竹林之上,营造出一种仙境般的意境。
接下来的"饥貁入山厨,饮虹过药井"则展示了隐者的自给自足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即使在饥饿的时候,也能从大自然中找到食物,而"饮虹"一词更是富有诗意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的依赖。
"前溪堪放逸,仲月好风景"这两句则描绘了隐者在山中的悠然自得,他享受着溪水边的自由和春季良好的风光。
最后,"游目来远思,摘芳寄汝颍"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通过摘取鲜花寄托自己的情感,这里的"汝颍"指的是受赠者,而"摘芳"则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传递。
整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寄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我闻洛阳记,首阐四二经。
遂使鹿苑言,登此汉氏庭。
世高鼓清波,支娄继芳馨。
建初珊瑚舌,长安凤凰旌。
自此三藏书,灿然若繁星。
楚瑛僧家宝,松萝閟幽扃。
兀然理金篇,廓尔昭心灵。
宛如一粟许,无涯摄沧溟。
春风鹫山吹,忍草忽巳青。
思弄武林水,桃花驾归舲。
人生一世间,去住皆浮萍。
折杨固分手,临岐已忘形。
往说无生法,天花何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