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过水穿楼触处明,藏人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和深刻描绘。从鉴赏角度来看,这四句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月光在夜晚的流动与变化。
"过水穿楼触处明" 一句中,"过水" 和 "穿楼"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此来描绘月光如水般流动,不仅能够穿透水面,而且还能穿过建筑物,显示出月亮的清澈和力量。"触处明" 则指出了无论月光触碰到哪里,都会显得异常明亮。
接下来的"藏人带树远含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藏" 和 "带" 两个动作词来表达月光在夜晚的神秘和淡雅。"藏人" 表示月光似乎能够隐藏起人们的身影,而"带树" 则是说月光如同一条银白色的带子,轻柔地缠绕着树木。"远含清" 强调了月光在夜空中那种遥远而又清晰的存在感。
第三句"初生欲缺虚惆怅" 描写了新月初升时那份稍显羞涩和不完整带来的哀愁。诗人通过对新月形态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期待和憧憬,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容易逝去的感慨。
最后一句"未必圆时即有情" 则表明了诗人对于月亮从不完整到逐渐圆满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这里的"情"指的是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向往,表达了一种对完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惜。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月亮的不同状态,展现了李商隐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他的诗意深邃而又不失清新,展示出他在唐代诗坛上的独到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