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燠变昏旦,穿云去去迟。
悬崖乌撒路,短草暮春时。
野寺看泉窦,山田散雨丝。
归心正愁寂,怕听《鹧鸪词》。
寒燠变昏旦,穿云去去迟。
悬崖乌撒路,短草暮春时。
野寺看泉窦,山田散雨丝。
归心正愁寂,怕听《鹧鸪词》。
这首清代蒋履的《重过黔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感受。首句“寒燠变昏旦”展现了天气从早到晚的变化,暗示旅程的漫长和环境的多变。次句“穿云去去迟”形象地刻画了山路崎岖,行进艰难,仿佛在云雾中穿行,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不急躁。
“悬崖乌撒路,短草暮春时”进一步描绘了沿途景色,乌鸦在险峻的悬崖边觅食,路边短草丛生,正是暮春时节,透露出一种荒凉与生机并存的氛围。诗人行走在这样的环境中,心境更加孤寂。
“野寺看泉窦,山田散雨丝”转而写到野外寺庙和山间农田,泉眼潺潺,细雨如丝,这些自然景象为旅途增添了几分宁静与诗意,但同时也加重了诗人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归心正愁寂,怕听《鹧鸪词》”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和对孤独的忧虑。听到鹧鸪的叫声,那凄婉的歌声似乎加重了他的愁绪,使得他更加渴望回家。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黔南的自然风光,通过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传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具有浓厚的意境美。
万树纳幽光,峰顶日初到。
寺楼人始启,四岭鸟群噪。
钟磬隐虚堂,蔬水荐僧灶。
门与道人别,径有脩篁导。
邅回将出谷,阴森犹入奥。
返瞻昨履地,木末一峰冒。
玆生入世网,空王实先觉。
岂不被声闻,所病无持操。
是以云栖门,坚持一佛号。
要取同趋归,非谓异宗教。
眷焉顾其室,喟然发中悼。
焚和从一念,系物沮高蹈。
既厌流俗靡,岂耽山水乐。
终辞弱丧情,属为知者道。
三载吴门矣!十眉图、任翻新样,终嫌不似。
路鬼揶揄山鬼笑,飘泊从今可已。
只未了狂奴心事。
留得红妆知已在,尚甘心、憔悴缁尘里。
吹绉了,一池水。抱琴羞向朱门埋。
问何如、春风鬓影,当炉蜀市。
俊眼明于三五月,解向风尘求士。
天使慰孤穷才子。
莫虑秋来消渴疾,对芙蓉、山黛堪忘死。
呼地下,长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