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闻嘉遁辞芸阁,长羡风流一布袍。
林叟惯寻诗兴逸,岳僧频访道情高。
管教白发饶秋镜,别有丹砂胜绿醪。
知是罗浮题已遍,三朝曾不出蓬蒿。
早闻嘉遁辞芸阁,长羡风流一布袍。
林叟惯寻诗兴逸,岳僧频访道情高。
管教白发饶秋镜,别有丹砂胜绿醪。
知是罗浮题已遍,三朝曾不出蓬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与精神追求,充满了对自然与道家哲学的向往。首联“早闻嘉遁辞芸阁,长羡风流一布袍”开篇即点出尹恒复中翰辞官归隐,身着布袍,远离尘嚣,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其超脱世俗的羡慕之情。颔联“林叟惯寻诗兴逸,岳僧频访道情高”进一步描绘了隐士与自然、与道的亲密关系,林中的老者在寻找诗意,山中的僧人频繁来访,探讨高深的道义,展现了隐士生活的闲适与精神的高远。
颈联“管教白发饶秋镜,别有丹砂胜绿醪”则转而描述隐士面对岁月的流逝,虽有白发,却能以丹砂(象征长生不老之药)自慰,比之于绿酒(象征短暂的欢愉),更显其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尾联“知是罗浮题已遍,三朝曾不出蓬蒿”则暗示尹恒复中翰的足迹遍及罗浮山,三朝未出蓬蒿(蓬蒿比喻隐居之地),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坚定与执着,以及对自然与道的深入探索和领悟。
整首诗通过对尹恒复中翰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道家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国累丁年盛,天开甲观祥。
黄离增焕炳,赤伏衍明昌。
一日三天见,元辰万国康。
姿神辉玉裕,德业灿金相。
书圣规宸藻,文心俪汉章。
乾坤参久大,日月并升常。
祖武瞻兴庆,亲庭拱未央。
晨昏两慈壸,诗礼一贤王。
道统家传正,炎图国本强。
桑弧仍谷旦,铜律又清商。
旧事兰猗殿,新凉桂子香。
黄华先浥露,青女缓行霜。
史贺星同轨,农歌稼涤场。
与龄占梦帝,多祜叶思皇。
磐石重山固,灵源少海长。
三宫同寿域,岁岁颂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