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奉使京西》
《奉使京西》全文
唐 / 李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卢龙已复两河平,烽火楼边处处耕。

何事书生走羸马,原州城下又添兵。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fèng使shǐjīng西
táng / shè

lóngliǎngpíngfēnghuǒlóubiānchùchùgēng

shìshūshēngzǒuléiyuánzhōuchéngxiàyòutiānbīng

翻译
卢龙关已经收复,两河地区恢复了和平,
战争烽火台边的人们都在耕作,生活重新安定。
注释
卢龙:古代地名,指卢龙关,位于今河北北部。
复:收复,重新占领。
两河:泛指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地区,这里指代中原地区。
烽火楼:古代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烽火台。
耕:耕种,农业生产。
何事:为什么,什么原因。
书生:读书人,知识分子。
走:骑着。
羸马:瘦弱的马,形容马匹疲惫或状态不佳。
原州:古地名,今甘肃省武威市附近。
添兵:增加兵力,增派军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争结束、恢复和平的景象。“卢龙已复两河平”表明了战乱已经过去,卢龙(今属河北)以及两河地区(指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都恢复了平静。"烽火楼边处处耕"则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结束后,烽火台旁的人们重新开始耕作的和平生活。

然而诗人随即转向质疑“何事书生走羸马”,这里的“书生”指的是知识分子或士人,他们通常不涉足军事,但现在却不得不骑着羸马(一般指老弱病残的马)参与战争,显示出一种无奈和悲凉。

最后一句“原州城下又添兵”,则表明尽管和平已经到来,但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需要不断地在边塞地区增兵备战以应对可能到来的侵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整首诗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于和平与战争交替中人们生活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未来不安局势的隐忧。

作者介绍
李涉

李涉
朝代:唐   字:不详   籍贯:洛(今河南洛阳)   生辰:约806年前后在世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猜你喜欢

偈颂五十一首·其三十六

秘魔擎杈,赵州吃茶。禾山打鼓,归宗斩蛇。

惯钓鲸鲵沉巨浸,却嗟蛙步?泥沙。

(0)

丙辰年别龟峰曹源和尚·其三

破袱从东挟过西,何时再上恶钳锤。

怒雷一吼聋三日,自有怨憎会苦时。

(0)

纵横出岫长天窄,消散归山片月孤。

(0)

偈颂二十二首·其四

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

巍巍不动尊,脚不离地走。

(0)

偈六十三首·其三十九

秋日耀长空,秋江浸虚碧。

伤嗟门外人,处处寻弥勒。

蓦路忽抬头,相逢不相识。

剪尽霜前竹,临溪不化龙。

(0)

偈六十九首·其七

子只见风清月白,焉知洞里花香。

曾看江上弄潮人,未闻爱水嫌波浪。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蔡沈 方以智 吴承恩 曾棨 柳公权 王褒 万俟咏 商辂 华蘅芳 张宇初 崔峒 独孤及 景翩翩 王安国 令狐楚 李珣 刘迎 金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