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为无心得,才因不用全。
子看青琐贵,身到白头年。
太史春秋志,中台琬琰镌。
新坟才四尺,佳气日苍然。
道为无心得,才因不用全。
子看青琐贵,身到白头年。
太史春秋志,中台琬琰镌。
新坟才四尺,佳气日苍然。
这首明代诗人顾清的《樗老杨翁挽诗(其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杨翁的深深哀悼和对其人品的敬仰。首句“道为无心得”,意指杨翁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无需刻意追求的境地,体现了他的淡泊与深沉;“才因不用全”,则暗示了他才华出众但并不追求显赫,表现出一种谦逊的人生态度。
接下来,“子看青琐贵,身到白头年”描绘了杨翁一生的经历,虽然身处高位(青琐,古代宫殿的门),但他并未因此而忘却初心,直至老年仍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态度。“太史春秋志,中台琬琰镌”赞扬了杨翁的学问和品格,如同史官记录历史般严谨,又如珍贵的美玉被精心雕刻,寓意其智慧和德行被世人铭记。
最后两句“新坟才四尺,佳气日苍然”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杨翁的墓地虽小,但其身后之名与日俱增,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其高尚人格的赞美。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是对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深深的敬仰和哀思。
旭日散林光,晨起坐前楹。
长天作绀碧,水映孤霞明。
散发把道书,恍然游太清。
会心欣有道,抚景澹无营。
但见修竹里,童子理茶铛。
嚣声远近绝,鸟来嘉树鸣。
微风吹落花,适与虫丝萦。
何必骖鸾鹤,端居超凡情。
本爱园林居,遂与尘世隔。
敧枕过鸟啼,初阳在檐隙。
揽衣临前除,游目恣所适。
蔼蔼千树交,纷纷里烟白。
清渠已新苗,高垄尚馀麦。
雀乳深茅茨,鱼防閒雈泽。
野夫荷锄语,小妇当窗䌟。
周览物候齐,憺焉忘朝夕。
薄暮池上归,苔痕乱深屐。
瑟瑟零雨暮,荧荧灯烛光。
我仆亦已痡,偃息临广堂。
我何独不寐,起坐思纵横。
念我同怀人,远游在冀方。
岂无二三子,与子共翱翔。
良友信可怀,宁知非尔兄。
引领既北睇,侧身复东望。
倚闾久相待,何以迟迟行。
修途繁暑雨,涂潦沾衣裳。
愿言托晨风,飞止即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