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郭寻禅者,联吟赓寒山。
如风发万籁,风止籁亦还。
清响动春潮,激石相回环。
对此离世踪,静我物外颜。
伐筱护笋稚,出生施鱼蛮。
一空有为迹,沉冥水石间。
机锋忽迸触,水流云自閒。
更唱再三和,林幽鸟关关。
玄言谁见赏,惟有刘与殷。
临渊坐忘筌,兹意问垂纶。
出郭寻禅者,联吟赓寒山。
如风发万籁,风止籁亦还。
清响动春潮,激石相回环。
对此离世踪,静我物外颜。
伐筱护笋稚,出生施鱼蛮。
一空有为迹,沉冥水石间。
机锋忽迸触,水流云自閒。
更唱再三和,林幽鸟关关。
玄言谁见赏,惟有刘与殷。
临渊坐忘筌,兹意问垂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彭孙贻在寻找禅者圆师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与圆师未遇后,以诗相赠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风”、“春潮”、“石”、“鸟”等,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宁静致远的氛围。
首句“出郭寻禅者,联吟赓寒山”,点明了诗人的行动目的——寻找禅者,并与之交流吟诗。这里借用“寒山”这一隐士的典故,暗示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接着,“如风发万籁,风止籁亦还”,描绘了风吹过万物,发出各种声音,当风停息时,这些声音也随之消失的画面,象征着事物的瞬息万变和无常。
“清响动春潮,激石相回环”,进一步渲染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动态美,春潮涌动,石头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节奏感。
“对此离世踪,静我物外颜”,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仿佛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达到了心灵的宁静。
“伐筱护笋稚,出生施鱼蛮”,通过描述砍竹子保护幼笋,以及出生施舍给蛮族的人,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一空有为迹,沉冥水石间”,暗示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心灵纯净的状态,如同深陷于水石之间,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机锋忽迸触,水流云自閒”,描绘了诗人与禅者未遇时的内心触动,如同水流云动,自由自在,不受外界干扰。
“更唱再三和,林幽鸟关关”,展现了诗人与禅者虽未直接交流,但通过诗歌的共鸣,心灵得到了沟通,林间的幽静与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增添了诗境的意境。
“玄言谁见赏,惟有刘与殷”,表达了诗人对真正理解自己深邃思想的知音的渴望,只有像刘、殷这样的智者能欣赏到这种玄妙的言语。
最后,“临渊坐忘筌,兹意问垂纶”,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能直接与禅者交流,但通过这次经历,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境界的向往,以及与禅者未遇后的内心感悟和自我反思。
尚依稀、认得旧沙鸥,三年路重经。
问堤边瘦柳,春风底事,减却流莺。
十里愁芜悽碧,旗影淡孤城。
谁倚山阳笛,并入鹃声。
空剩平桥戍角,共归潮呜咽,似恨言兵。
坠营门白日,过客阻扬舲。
更休上、江楼呼酒,怕夜深、野哭不堪听。
还飘泊,任王孙老,匣剑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