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点绛唇.江晚》
《点绛唇.江晚》全文
明 / 董以宁   形式: 词  词牌: 点绛唇

去去江舟,烟中山色浑无据。落云迎屿。

雁向潇湘去。晚浦观渔,不辨渔人语。花如絮。

月芦深处。那里汀头住。

(0)
鉴赏

这首《点绛唇·江晚》描绘了一幅江边黄昏时分的宁静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的和谐共存。

“去去江舟”,开篇即以“去去”二字,营造出一种行进中的动态感,仿佛读者也随着江舟一同前行。接着,“烟中山色浑无据”,烟雾缭绕中,山色若隐若现,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此处运用了“浑无据”的表达,强调了山色在烟雾中的模糊不清,增加了画面的朦胧美。

“落云迎屿”,云彩似乎在迎接远处的小岛,这一句不仅描绘了云与屿之间的互动,还赋予了自然景象以情感色彩,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雁向潇湘去”,大雁飞向远方的潇湘之地,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以及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晚浦观渔,不辨渔人语”,傍晚时分,江边有人在捕鱼,但诗人并未具体描写渔人的动作或对话,而是通过“不辨渔人语”这一细节,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渔人劳作的场景和宁静的氛围。

“花如絮,月芦深处”,花朵如同轻盈的柳絮,在月光下飘散,而芦苇深处则隐藏着一轮明月。这两句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通过“如絮”和“月芦深处”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诗意的夜晚景象。

“那里汀头住”,最后,诗人以一个疑问句结束,似乎在询问那片花絮和月光下的芦苇深处,是否有人居住。这一句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悬念,也让人对这片未知的角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整体而言,《点绛唇·江晚》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捕捉并呈现了江边黄昏时分的宁静与美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董以宁
朝代:明   字:文友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董以宁(约公元1666年前后在世),字文友,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人,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同里结国仪社,委以启札。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魏裔介未与一面,为之倾倒。以宁于历象、乐律、方与之指,多所发明。
猜你喜欢

赈沂南旋留别杨卓斋太守及郡幕诸君

忽报盐河水骤干,改从航海溯沂川。

惊涛掀舶愁无地,复岭穿云别有天。

土灶晨炊饥易食,泥床夜宿倦无眠。

艰危历尽曾何悔,要与灾黎策万全。

(0)

题庭梧玩月图二首·其二

应门有子乐三余,百尺高梧学士庐。

独坐石边无底事,兴来时课数行书。

(0)

开化八景诗·其三凤凰山花

河阳不必数繁华,空谷于今有异花。

已学倩妆临涧壑,自余香艳带烟霞。

投闲雅称幽人赏,避俗宁寻高士家。

最是燕莺情寄好,松花梦里报蜂衙。

(0)

韩信

岂料无双士,还同哙等看。

真王不负汉,大将独追韩。

功已高三杰,恩犹报一餐。

最怜钟室恨,辜负钓鱼竿。

(0)

珍山弟慧川园即事

可知城市亦山林,不许尘埃半点侵。

三尺游丝横路起,一潭秋水闭门深。

花能解语窥诗境,鱼自空行识道心。

见说清溪旧池馆,只今乔木向千寻。

(0)

游竹山和邵宝韵

忆昔尚书结伴游,于今弥望海天秋。

南来缥缈依山尽,北极苍茫亘地浮。

万井风烟连震泽,一方鸡犬护瀛洲。

明朝好乘渔郎棹,及早移家住上头。

(0)
诗词分类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诗人
郑文宝 孙承宗 谢安 江湜 牛希济 杨坚 章楶 卢思道 虞世基 东方朔 杜光庭 王景 李公麟 沈晦 金圣叹 孙道绚 高凤翰 白行简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