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褐持蔬自奉宾,驎之父子水潾潾。
古人冷淡今人笑,反命厨人代野人。
短褐持蔬自奉宾,驎之父子水潾潾。
古人冷淡今人笑,反命厨人代野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的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首句“短褐持蔬自奉宾”,描述了穿着简朴(短褐)的主人,亲自拿着蔬菜招待客人的情景。这里的“蔬”不仅指食物,也象征着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自奉宾”则体现了主人的谦逊和待客之道,不因自己的简朴而怠慢宾客。
次句“驎之父子水潾潾”,以“驎”(麒麟)的父子在水中嬉戏为喻,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这里的“潾潾”形容水流的声音,既形象又富有诗意,暗示了主人与宾客之间关系的融洽,如同清澈的流水一般纯净、美好。
后两句“古人冷淡今人笑,反命厨人代野人。”则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的行为,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反思。古人可能更注重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今人在物质追求中可能会显得过于冷漠或急躁。诗人提出疑问,是否应该像古人那样,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还是应该效仿古人,让厨师代替自己去照顾他人,体现一种更为纯粹、无私的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探讨了古人与今人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异,以及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它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对自然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美德的向往与推崇。
隔年干杏受风霜,气味清高唤客尝。
记得当时多珍重,而今手帕有余香。
《岁壬子,余在赵家马头村佣书时值清明佳节,率徒散步闲游,误入仙境。但见桃李斗艳,梅柳争春,灿烂芳菲,四无涯际,真乐景也。即命徒杏村沽酒,开筵坐花,畅饮狂歌,不觉颓然大醉。稍醒,思饮茶而不得。适有一小徒,偶摘隔年干霜杏数枚敬余,或亦望梅止渴之意也。余恍然曰:昔闻识者云,霜杏烹茶,清香无比,何不试之?急归家觅竹炉,生活火,净石铫,盛甘泉,烹霜杏以饮。未入口,即清香扑鼻,不禁拍案惊奇曰:孰意以天之弃物,竟成为高品,直可驾诸佳茗之上也。遂有感而作俚句三首·其三》【清·梅卿氏】隔年干杏受风霜,气味清高唤客尝。记得当时多珍重,而今手帕有余香。
https://shici.929r.com/shici/PCCxVWB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