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六到客愁边,双鬓星星只自怜。
兵气尚缠巢凤阁,节旄巳落牧羊天。
纸钱灰入松楸梦,饧粥香随榆柳烟。
北向雁来寒雾隔,音书不比上林传。
清明六到客愁边,双鬓星星只自怜。
兵气尚缠巢凤阁,节旄巳落牧羊天。
纸钱灰入松楸梦,饧粥香随榆柳烟。
北向雁来寒雾隔,音书不比上林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弁所作的《寒食》。诗中描绘了清明时节,诗人身处异乡,愁绪满溢的情景。首句“清明六到客愁边”直接点明了时令与诗人的情感状态,清明时节,本应是家人团聚、祭扫先人的日子,而诗人却独自一人,远离家乡,愁绪难消。
接着,“双鬓星星只自怜”一句,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已显老态的双鬓,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年华易逝的感慨和自我怜悯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哀愁。
“兵气尚缠巢凤阁,节旄巳落牧羊天。”这两句则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通过“兵气”和“节旄”的意象,诗人暗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国家权力的更迭。这里的“巢凤阁”和“牧羊天”,分别借用了古代帝王宫殿和放牧之地的象征,表达了对权力更替和国家命运的忧虑。
“纸钱灰入松楸梦,饧粥香随榆柳烟。”这两句描绘了寒食节的传统习俗,通过纸钱灰与松楸(墓地的树木)的联系,以及饧粥的香气与榆柳烟的交织,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又带有淡淡温馨的氛围。寒食节是追思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诗人通过这一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最后,“北向雁来寒雾隔,音书不比上林传。”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感和思念之情。北向的雁群在寒冷的雾气中飞行,象征着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而“音书不比上林传”则表达了通信不便,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上林在这里可能是指皇宫或朝廷,暗含了诗人与外界联系的阻隔,以及对朝廷消息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寒食》诗通过对清明时节个人情感、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何事西风恶,天涯拆雁行。
灵魂招未得,存稿睹难忘。
感德空垂泪,闻哀欲断肠。
相思无赖处,暮雨倍凄凉。
冶容丽质世鲜比,择对年少风流子。
并栏观鱼双戏水,妾心郎心誓如此。
一朝结束万里行,东欲到海西到秦。
醉中慷慨跃马去,出门十年无信音。
或传淫荡归不得,或传已作泉下客。
郎兮郎兮奈若何,恨泪彻夜孤枕滴。
君不闻莺莺锦字寄西游,玉环綵丝意绸缪。
郎心忍向他人笑,下床徒自为郎羞。
又不闻盼盼樽前小垂手,燕子楼深情独厚。
岂期红粉遽成灰,怨句空吟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