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星合得配中央,偃水能交色变黄。
不此凡金银与铁,成时全是赖阴阳。
镇星合得配中央,偃水能交色变黄。
不此凡金银与铁,成时全是赖阴阳。
这首诗出自宋代陈楠的《金丹诗诀》之十八,以炼丹术为喻,阐述了自然界万物生成的道理。
“镇星合得配中央”,镇星,即土星,在五行中属土,象征着中央的稳定与平衡。这里比喻在炼丹过程中,各种元素(如金银铁)的融合需要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如同土星在宇宙中的位置一样,居于五行之中,维持着自然界的秩序。
“偃水能交色变黄”,偃水,可能是指静止或流动缓慢的水,这里用来象征变化的过程。通过炼丹术,原本的颜色(假设为非黄色)的物质经过转化,最终呈现出黄色。这不仅指颜色的变化,更深层地寓意着事物本质的转变和升华,如同偃水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创造。
“不此凡金银与铁,成时全是赖阴阳”,这句话强调了炼丹过程中,无论是普通的金属(金银铁)还是其他物质,其转化和生成都离不开阴阳二气的作用。阴阳,是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了对立而又相生相克的两种力量。在炼丹术中,阴阳的调和是实现物质转化的关键,只有通过阴阳的相互作用,才能使普通物质转化为具有特殊性质的丹药。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炼丹术这一具体情境,巧妙地表达了自然界万物生成的普遍规律——和谐、变化与转化,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
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
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沈生死。
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虽应锋机,不是语句。鸭寒下水,鸡寒上树。
不妨办众,推究自己。一手摸鱼,一手戽水。
推开三玄玉锁,揩拭同真十智。
要知天下南台,口含三十六齿。
夜归候门立地笑,眼脑痴憨肚里峭。
缘来点铁成金法,白揣与人人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