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
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
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沈生死。
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
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
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沈生死。
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这首偈语以生动的对比手法,探讨了善恶行为与因果报应之间的关系。通过“举手炷香”与“举手操刀”的形象对比,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作选择的不同后果。一方面,供养佛祖被视为积德行善,能获得福报;另一方面,恣意杀戮则预示着未来的地狱之苦。这一对比强调了个人行为对自身命运的影响,以及因果报应的公正性。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或杀或供,一手之功”的观点,即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同时包含善与恶,这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动机。这种观点提醒人们,行为的性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行为者的心志所决定。
“云何业报,罪福不同”一句提出了对因果律的疑问,暗示了理解因果报应的复杂性。诗人通过“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指出,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受限于自身的偏见和误解,从而导致了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
最后,“是故从来,枉沈生死”表达了对世人因错误认知而导致的无谓轮回的感慨。诗人借用“雷长芭蕉,铁转磁石”这两个自然现象的比喻,说明某些看似无主却能产生作用的现象,以此类比人心的影响力,即使没有明确的创造者,也能引发变化。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状态对周围世界的影响。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则点明了内心的清净对于消除外界干扰的重要性。只有当内心平静,不被外物所扰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与佛教中追求内心解脱的理念相呼应。
“故如来藏,不许有识”则是对佛法深奥之处的总结,意味着佛性(如来藏)的本质是超越一切认知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认识或意识。这一观点强调了直接体验与内在觉悟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于知识或逻辑推理。
综上所述,这首偈语通过对比、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善恶行为的因果报应、个人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内心状态对命运的影响,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关于因果、觉悟与解脱的深刻洞察。
与君白黑大分明,纵不相亲莫见轻。
我每夜啼君怨别,玉徽琴里忝同声。
近来韩阁老[1],疏我我心知。
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
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众心爱金玉,众口贪酒肉。
何如此溪翁,饮瓢亦自足?
溪南刈薪草,溪北修墙屋。
岁种一顷田,春驱两黄犊。
于中甚安适,此外无营欲。
溪畔偶相逢,庵中遂同宿。
辞翁向朝市,问我何官禄?
虚言笑杀翁,郎官应列宿。
扶杖起病初,策马力未任。
既懒出门去,亦无客来寻。
以此遂成闲,闲步绕园林。
天晓烟景澹,树寒鸟雀深。
一酌池上酒,数声竹间吟。
寄言东曹长,当知幽独心。
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
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