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偈四首·其一》
《偈四首·其一》全文
宋 / 释德洪   形式: 偈颂

举手炷香,而供养佛。其心自知,应念获福。

举手操刀,恣行杀戮。其心自知,死入地狱。

或杀或供,一手之功。云何业报,罪福不同。

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是故从来,枉沈生死。

雷长芭蕉,铁转磁石。俱无作者,而有是力。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故如来藏,不许有识。

(0)
鉴赏

这首偈语以生动的对比手法,探讨了善恶行为与因果报应之间的关系。通过“举手炷香”与“举手操刀”的形象对比,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作选择的不同后果。一方面,供养佛祖被视为积德行善,能获得福报;另一方面,恣意杀戮则预示着未来的地狱之苦。这一对比强调了个人行为对自身命运的影响,以及因果报应的公正性。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或杀或供,一手之功”的观点,即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同时包含善与恶,这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和动机。这种观点提醒人们,行为的性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由行为者的心志所决定。

“云何业报,罪福不同”一句提出了对因果律的疑问,暗示了理解因果报应的复杂性。诗人通过“皆自横计,有如是事”指出,人们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受限于自身的偏见和误解,从而导致了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

最后,“是故从来,枉沈生死”表达了对世人因错误认知而导致的无谓轮回的感慨。诗人借用“雷长芭蕉,铁转磁石”这两个自然现象的比喻,说明某些看似无主却能产生作用的现象,以此类比人心的影响力,即使没有明确的创造者,也能引发变化。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状态对周围世界的影响。

“心不取境,境亦自寂”则点明了内心的清净对于消除外界干扰的重要性。只有当内心平静,不被外物所扰时,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这与佛教中追求内心解脱的理念相呼应。

“故如来藏,不许有识”则是对佛法深奥之处的总结,意味着佛性(如来藏)的本质是超越一切认知的,它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认识或意识。这一观点强调了直接体验与内在觉悟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于知识或逻辑推理。

综上所述,这首偈语通过对比、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善恶行为的因果报应、个人认知的局限性以及内心状态对命运的影响,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关于因果、觉悟与解脱的深刻洞察。

作者介绍

释德洪
朝代:宋   生辰:1089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你喜欢

池鹤八绝句·乌赠鹤

与君白黑大分明,纵不相亲莫见轻。
我每夜啼君怨别,玉徽琴里忝同声。

(0)

久不见韩侍郎,戏题四韵寄之

近来韩阁老[1],疏我我心知。
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静吟乖月夜,闲醉旷花时。
还有愁同处,春风满鬓丝。

(0)

江楼闻砧 江州作。

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
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

(0)

宿溪翁 时初除郎官赴朝。

众心爱金玉,众口贪酒肉。
何如此溪翁,饮瓢亦自足?
溪南刈薪草,溪北修墙屋。
岁种一顷田,春驱两黄犊。
于中甚安适,此外无营欲。
溪畔偶相逢,庵中遂同宿。
辞翁向朝市,问我何官禄?
虚言笑杀翁,郎官应列宿。

(0)

林下闲步,寄皇甫庶子

扶杖起病初,策马力未任。
既懒出门去,亦无客来寻。
以此遂成闲,闲步绕园林。
天晓烟景澹,树寒鸟雀深。
一酌池上酒,数声竹间吟。
寄言东曹长,当知幽独心。

(0)

寄陆补阙 前年同等科。

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
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诗人
方孝标 仲长统 胡煦 叶李 郑常 陈翥 沈荃 苏小小 杜淹 仇靖 彭端淑 李陵 杨嗣复 宋教仁 富嘉谟 吴西逸 周容 庄忌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