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
肩披藕丝,不必璎珞之垂垂。孤然不倚,俨然若思。
我于一十九类三十二应身中次第观之,而无如是抱膝安闲大自在之风规。
顶戴阿弥,不假花冠之累累。
肩披藕丝,不必璎珞之垂垂。孤然不倚,俨然若思。
我于一十九类三十二应身中次第观之,而无如是抱膝安闲大自在之风规。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心月所作的《藕丝观音赞》,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描绘了观音菩萨的形象。"顶戴阿弥"象征观音智慧无边,"不假花冠之累累"强调其内在的清净与超然,无需外在华丽装饰。"肩披藕丝"暗示其慈悲如水,"不必璎珞之垂垂"则表达其自然而不做作的仪态。
"孤然不倚,俨然若思"描绘观音独立而深思的形象,展现出她的沉静与智慧。诗人通过"一十九类三十二应身",强调观音能适应各种化身,但在这众多形象中,最令他欣赏的是观音那"抱膝安闲大自在"的风范,这体现了观音的自在与平和。
整首诗以简洁的词句,赞美了观音菩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风度,表达了作者对观音的崇敬和领悟。
不断蝉声,无拘蝶梦,相约看花韦杜。
停车访、荒庄乔木,下马叩、芜围尺五。
对虚亭、半亩莲塘,似在野、遗贤幽居遐举。
有列坐名嫒,初逢秀士,把钓三家儿女。
遂踏危桥寻古路。共指点西山,烟峦清楚。
感人世、流光迅羽,且对酒、狂歌醉舞。
记盍簪、高会城南,尽公子王孙,良朋仙侣。
看树杪斜阳,重城欲闭,冠盖相望归去。
芳心不解连环结,三芽五芽相绾。
缭乱情根,缠绵别绪,犹怨红泥松软。秋云一剪。
忆旧雨尘沙,同岑苔藓。
瘦叶离披,晚来亲自带香铲。
阿娇金屋乍贮,几丛幽露滴,苏小啼眼。
花褪朱丝,魂销绿萼,汝盎宣盆栽满。来春天暧。
向涂壁妆楼,画栏池馆。碧玉新抽,妙香闻冉冉。
听萧萧、木叶打窗频。门掩画溪滨。
拟闲居赋就,荷衣欲换,湘帙休陈。
莫怨峨眉谣诼,薄福亦前因。
太息平生事,回首酸辛。
又见春风得意,数当年题柱,输与何人。
指杯中醽醁,一笑且沾唇。
疏篱外、冷香萦梦,对黄花、依旧苦吟身。
谁相问,少年张绪,零落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