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刍百钱湿于洗,城中买薪贵买米。
家家斫床杂豆萁,十九突烟晨未启。
儿童凄凉断肉味,煮茗为羹甘食荠。
河鱼大上曾满街,拨刺银刀登海鲚。
得鱼贯柳易薪归,馀者以烹游釜底。
坐敲石火迟晚炊,肠中辘轳相突抵。
束刍百钱湿于洗,城中买薪贵买米。
家家斫床杂豆萁,十九突烟晨未启。
儿童凄凉断肉味,煮茗为羹甘食荠。
河鱼大上曾满街,拨刺银刀登海鲚。
得鱼贯柳易薪归,馀者以烹游釜底。
坐敲石火迟晚炊,肠中辘轳相突抵。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时期,因连绵阴雨导致生活物资价格上涨,百姓生活困苦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在艰难岁月中的生存状态。
首句“束刍百钱湿于洗”,形象地描绘了柴草价格之高,即使是湿柴也要花费百钱,反映了当时物价的飞涨。接着,“城中买薪贵买米”进一步强调了物资短缺和生活成本的增加。
“家家斫床杂豆萁,十九突烟晨未启”描述了人们为了节省燃料,不得不将床板和其他材料与豆萁混合使用,早晨的炊烟稀薄,可见燃料的匮乏。儿童因食物短缺而感到凄凉,只能以荠菜煮茗充饥,体现了生活的艰辛。
“河鱼大上曾满街,拨刺银刀登海鲚”描述了鱼价上涨,曾经满街的河鱼如今变得昂贵,只有昂贵的海鲚可供选择。这反映了物资的稀缺和价格的波动。
“得鱼贯柳易薪归,馀者以烹游釜底”描述了人们购买鱼后,将其穿柳条携带回家,剩余的食物则放入锅底烹煮。这既体现了生活的节俭,也反映了物资的紧张。
“坐敲石火迟晚炊,肠中辘轳相突抵”描绘了人们在等待晚餐时,通过敲击石头产生的火花点燃食物。这不仅表现了生活的艰苦,也体现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智慧和坚韧。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展现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时期,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困境和社会生活状况,具有深刻的历史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