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内文书每自随,临轩赐对独嗟咨。
衣经浣局时时御,发为边情渐渐丝。
延揽屡孤前席问,焦劳岂有近臣知。
空令玉辇升遐日,共撰冀巢劝进词。
大内文书每自随,临轩赐对独嗟咨。
衣经浣局时时御,发为边情渐渐丝。
延揽屡孤前席问,焦劳岂有近臣知。
空令玉辇升遐日,共撰冀巢劝进词。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面对国家危难与皇室更迭之际,臣子们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忠诚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在权力更替的背景下,臣子们对于君主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国家未来的忧虑。
“大内文书每自随”,开篇即点出宫廷内部的日常运作,文书随行,暗示着皇权的运转与维护。接着,“临轩赐对独嗟咨”描绘了皇帝接见臣子的情景,通过“嗟咨”二字,透露出臣子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忧虑与感慨。
“衣经浣局时时御,发为边情渐渐丝”,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浣局”(洗衣房)的细节,隐喻君主日常生活的琐碎与繁复,而“边情”则指向了边疆的安全问题,反映了臣子们对国家边防的担忧。同时,“渐渐丝”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臣子们因边疆局势紧张而日益焦虑的心情。
“延揽屡孤前席问,焦劳岂有近臣知”,这里通过“延揽”(邀请)和“前席问”(请君主就座询问),表现了君主对臣子的重视与依赖,同时也揭示了臣子们在君主面前的诚恳与尽责。然而,“焦劳岂有近臣知”一句,却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臣子们在君主面前的辛劳与忧虑可能并未被充分理解或重视的无奈。
最后,“空令玉辇升遐日,共撰冀巢劝进词”,将视角转向了君主去世的场景,表达了臣子们在失去君主后的哀痛与怀念,以及他们为了国家未来,共同撰写劝进新君的文辞。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臣子们的忠诚与责任感,也蕴含了对国家稳定与延续的深切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深刻地展现了明朝末年动荡时期,臣子们对于君主的忠诚、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未来国家治理的思考,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情感内涵的作品。
三川帝王宅,二周冠盖都。
上公釐德化,多士盛中区。
是年诏有司,使献贤能书。
传纳事匪易,吾与夫子俱。
率马仰骐骥,治玉惭礛䃴。
同舟共艰难,倾盖聊欢娱。
浮云俨高冠,白雪纷长裾。
驰辞若波涛,掌握皆明珠。
诋诃讵敢然,倚办实有须。
从子骖之靳,相与步骤趋。
棘围似南宫,大暑临通衢。
不遗老成人,颇多君子儒。
丞相顾而叹,里闾共称誉。
狂士或妄谈,众人皆揶揄。
至今颇自矜,快意胜过屠。
不言世所无,请问谁弗如。
微官苦绳墨,离别天一隅。
向风愿相从,不及单飞凫。
云中多宾鸿,河中多鲤鱼。
契阔诚未忘,寄声当勿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