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复戚戚,哀怨无终极。
有诏属藩王,随例之封国。
寂寞掩长门,彷徨思故域。
邱垄不复知,孤儿长在忆。
梦中或见之,觉后那可得。
相离三千里,安能来母侧。
悠悠复戚戚,哀怨无终极。
有诏属藩王,随例之封国。
寂寞掩长门,彷徨思故域。
邱垄不复知,孤儿长在忆。
梦中或见之,觉后那可得。
相离三千里,安能来母侧。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离母亲、身在异国的孝子内心的悲痛与思念之情。诗人以“悠悠复戚戚,哀怨无终极”开篇,点明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与无奈,这种情感如波涛般起伏,无法平息。接着,“有诏属藩王,随例之封国”描述了孝子因政治原因被派遣至远方封国的情景,暗示了他与亲人分离的现实。
“寂寞掩长门,彷徨思故域”进一步渲染了孝子身处异国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他仿佛被囚禁在远离家乡的长门之后,只能在心中徘徊,思念着熟悉的土地和亲人。“邱垄不复知,孤儿长在忆”则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年幼孤儿的担忧,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家族责任感。
最后,“梦中或见之,觉后那可得”道出了孝子在梦中偶尔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的片刻幸福,但醒来后却只能独自面对现实的痛苦。而“相离三千里,安能来母侧”则直接表达了他对无法回到母亲身边的遗憾与无奈,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孝子在远离家乡与亲人后的孤独、思念与挣扎,同时也体现了对亲情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无限期盼。
因冻死得食,杀风仍不休。
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
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
波澜抽剑冰,相劈如仇雠。
尖雪入鱼心,鱼心明愀愀。
恍如罔两说,似诉割切由。
谁使异方气,入此中土流。
剪尽一月春,闭为百谷幽。
仰怀新霁光,下照疑忧愁。
昔浮南渡飙,今攀朔山景。
物色多瘦削,吟笑还孤永。
日月冻有棱,雪霜空无影。
玉喷不生冰,瑶涡旋成井。
潜角时耸光,隐鳞乍漂囧。
再吟获新胜,返步失前省。
惬怀虽已多,惕虑未能整。
颓阳落何处,升魄衔疏岭。
青山高处上不易,白云深处行亦难。
留君不宿对秋月,莫厌山空泉石寒。
玲珑映玉槛,澄澈泻银床。
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羵羊。
桐落秋蛙散,桃舒春锦芳。
帝力终何有,机心庶此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