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花下聊散策,落英满地珠为席。
绕花百匝不忍归,生怕幽芳怨孤寂。
仰头欲折一枝斜,自插白鬓明乌纱。
傍人劝我不用许,道我满头都是花。
初来也觉香破鼻,顷之无香亦无味。
虚疑黄昏花欲睡,不知被花薰得醉。
忽然细雨湿我头,雨落未落花先愁。
三点两点也不恶,未要打空花片休。
偶来花下聊散策,落英满地珠为席。
绕花百匝不忍归,生怕幽芳怨孤寂。
仰头欲折一枝斜,自插白鬓明乌纱。
傍人劝我不用许,道我满头都是花。
初来也觉香破鼻,顷之无香亦无味。
虚疑黄昏花欲睡,不知被花薰得醉。
忽然细雨湿我头,雨落未落花先愁。
三点两点也不恶,未要打空花片休。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名为《梅花下遇小雨》。从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来看,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深情表达。
诗的开篇“偶来花下聊散策,落英满地珠为席”描绘了一幅人在花海中的闲适画面。这里的“花下”,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种花,但从整首诗的意境和作者常写梅花的情感倾向来看,可推断为梅花。诗人漫步于花丛之间,踏着如珠似玉的落英,这一景象既美化了自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接着,“绕花百匝不忍归,生怕幽芳怨孤寂”展现了诗人的留恋之情。他在花间徘徊,不忍离去,担心那些幽静的花朵会因为他的离开而感到孤独和怨恨。这两句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情感投射,也显示出诗人细腻的情感。
“仰头欲折一枝斜,自插白鬓明乌纱”则是诗人在赏花时的动作描写。他抬头想要折下一枝花,但最终却没有真的折断,而是将其插入自己的发髻中。这里的“白鬓”和“乌纱”指的是诗人的头发,通过这种细节,可以感受到诗人与自然之间的亲昵。
“傍人劝我不用许,道我满头都是花”这两句是旁观者对诗人行为的一种调侃。他们开玩笑说,即使不需要特意去折花,因为诗人的头发上已经沾满了花瓣。这既强化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也增添了一份轻松愉悦的氛围。
“初来也觉香破鼻,顷之无香亦无味”则是对时间流逝和感官体验的一种反思。刚开始时,花香扑鼻而来,令人陶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股香气渐渐消散,连带着诗人的情绪也由盛转衰。
“虚疑黄昏花欲睡,不知被花薰得醉”这两句用了“虚疑”一词,表达了一种迷离恍惚的情状。黄昏时分,花儿似乎也要休息,而诗人自己也不自觉地被花的气息所包围,以至于感到醉意。
最后,“忽然细雨湿我头,雨落未落花先愁”描绘了一个小雨来临的场景。细雨湿润了诗人的头发,但在这之前,花朵已经开始担忧,即使是细雨,也可能给它们带来损害。
“三点两点也不恶,未要打空花片休”则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微小变化的接受和欣赏。诗人认为即便是三两点的细雨,也不算坏事,并且没有必要急于驱赶那些如同花瓣般飘落的雨滴。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花下小雨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以及他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适贺一枝新,旋惊万里分。
礼闱称独步,太学许能文。
征马望春草,行人看暮云。
遥知倚门处,江树正氛氲。
南庭结白露,北风扫黄叶。
此时鸿雁来,惊鸣催思妾。
曲房理针线,平砧捣文练。
鸳绮裁易成,龙乡信难见。
窈窕九重闺,寂寞十年啼。
纱窗白云宿,罗幌月光栖。
云月隐微微,夜上流黄机。
玉霜冻珠履,金吹薄罗衣。
汉家已得地,君去将何事。
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
生平荷恩信,本为荣华进。
况复落红颜,蝉声催绿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