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墩上日闲行,四野霜天一倍明。
亭馆已空云物丽,寺门相近夕钟清。
寒山又傍斜阳路,江水终销十月声。
载妓如花不同赏,风流应感古今情。
谢公墩上日闲行,四野霜天一倍明。
亭馆已空云物丽,寺门相近夕钟清。
寒山又傍斜阳路,江水终销十月声。
载妓如花不同赏,风流应感古今情。
这首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谢公墩》描绘了一幅秋日闲行的景象。首句“谢公墩上日闲行”,点出诗人漫步在谢公墩的悠闲,谢公墩可能是个历史遗迹,承载着典故和文化气息。接下来的“四野霜天一倍明”则强调了秋日的明亮与寒冷,霜天的景色更为清晰。
“亭馆已空云物丽”写出了亭台楼阁虽然空寂,但周围的自然景色依然美丽,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壮丽。诗人接着通过“寺门相近夕钟清”描绘了寺庙临近,傍晚的钟声悠扬,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寒山又傍斜阳路,江水终销十月声”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山景和江水声,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和季节的更迭。最后一句“载妓如花不同赏,风流应感古今情”,诗人感慨昔日的繁华不再,即使曾经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也已无人欣赏,表达了对往昔风流岁月的怀旧之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谢公墩的景色,融入了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