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犹未到,曾渡北浮桥。
晓出爬船寺,手擎紫栗条。
差池不相见,怅望至今朝。
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
大宁犹未到,曾渡北浮桥。
晓出爬船寺,手擎紫栗条。
差池不相见,怅望至今朝。
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寄乌侍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大宁犹未到”一句直接点出了时间背景,大宁应是指某个地点,而“犹未到”则透露出一种期待或等待的心情。紧接着,“曾渡北浮桥”具体化了这个地点,诗人通过个人经历增添了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联想。
下一句“晓出爬船寺”,则是时间转换到了清晨,诗人从“爬船寺”这一特定地点出发,这里的“爬船”可能指的是登上小舟或攀援而上的水边建筑,如同现代的码头。这里既描绘了景,也暗示了行动。
“手擎紫栗条”,这句中“手擎”一词生动表现了诗人的举手之状,“紫栗条”则是他所拿着的物品,可能是一种植物或用途特殊的东西,这里既增添了一份生动的细节,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差池不相见”,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朋友之间隔阂的表达,传递了深切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差池”可能指的是两人所处环境或身份地位之别。而“怅望至今朝”则将这种情感延展到现在,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渴望和怀念。
最后两句,“近日营家计,绳悬一小瓢”,则是诗人转向现实生活的关照,“营家计”表明诗人开始思考家庭生计的事情,而“绳悬一小瓢”则形象地展示了他如何通过简单的工具来获取日常所需,表现出一种自给自足、淡泊名利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行动、物品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以及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一种豁达与智慧。
空山无丝竹,天籁何处寻。
清响激巉石,奏此太古音。
觅洞犯秋晓,幽哢惟山禽。
扪萝尽孤往,石窦深复深。
泉乳喷岩腹,声发不可喑。
谷虚若相应,风戛时成吟。
多事笑秋壑,爬剔劳苦心。
达者会其理,请看无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