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题野翁无闷堂》
《寄题野翁无闷堂》全文
宋 / 沈辽   形式: 古风

馀不衣冠故吾里,上下三吴一溪水。

方山峨峨出清泚,野翁卜筑当山趾。

春气来自杨柳始,不待葩华著桃李。

莲生半卷未厌眼,已在红蕖明镜里。

秋风瑟瑟最先至,千里苍烟接山起。

车声马足不得到,无闷主人方隐几。

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瑰玮。

春秋八十尚不倦,一篇一咏无馀晷。

有材无用古所叹,知命不忧方可喜。

神完貌固得所养,从来轩冕如糠秕。

嗟余跋疐亦可鄙,老向江南治蓬藟。

隐身齐山绝人迹,独与白云同作止。

白云无心归故山,故山自与野翁闲。

聊上南冈一引领,落日已在桑榆间。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山水之间的老翁的生活状态,充满了自然之美和超然之趣。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位老翁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

首句“馀不衣冠故吾里”,点明了老翁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意愿。接着,“上下三吴一溪水”描绘了他所处环境的宁静与和谐。方山的高耸、清泉的流淌、杨柳的轻摇、莲花的绽放、秋风的瑟瑟、车马的远去,这些自然景象构成了老翁生活的背景,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与宁静。

“春气来自杨柳始,不待葩华著桃李”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但老翁更偏爱杨柳的清新,似乎在暗示他内心的淡泊与自然的亲近。“莲生半卷未厌眼,已在红蕖明镜里”则以莲花的生长过程,象征着老翁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热爱。

“秋风瑟瑟最先至,千里苍烟接山起”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但老翁却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车声马足不得到,无闷主人方隐几”表达了老翁对世俗的疏离,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想见野翁形气古,少年词华奋瑰玮”通过想象老翁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气质与才华。“春秋八十尚不倦,一篇一咏无馀晷”强调了老翁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即使年岁已高,仍能保持创作的热情。“有材无用古所叹,知命不忧方可喜”表达了对老翁知足常乐、顺应天命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最后,“神完貌固得所养,从来轩冕如糠秕”进一步赞扬了老翁的内心世界与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以及他对名利的淡漠。“嗟余跋疐亦可鄙,老向江南治蓬藟”则是诗人自谦之语,表达了对自己未能像老翁那样享受自然、追求内心平和的感慨。“隐身齐山绝人迹,独与白云同作止”描绘了老翁与自然共存的自由状态,而“白云无心归故山,故山自与野翁闲”则以白云的自由比喻老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结尾部分表达了对老翁生活的向往与敬佩。

作者介绍
沈辽

沈辽
朝代:宋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沈遘的弟弟,《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同族兄弟。自幼嗜读《左传》、《汉书》,曾巩、苏轼、黄庭坚常与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习其笔法。本无意于功名,王安石曾有“风流谢安石,潇洒陶渊明”之称。后由三司使吴充举荐,负责监内藏库。
猜你喜欢

赠别罗仙·其四

同心稳抱此情芽,缘到春深会发葩。

大海有时逢断梗,小星甘自守匏瓜。

果营金屋先量地,若到银河定有楂。

手写红笺教记取,碧桃花坞第三家。

(0)

为子和姬人题团扇·其一

皎洁齐纨妙剪裁,画眉窗下影徘徊。

分明一个天边月,偏落嫦娥素手来。

(0)

杂纪·其二

仙人画舫列瑶京,汉使乘槎犯太清。

相背已嫌如蒯彻,平看竟自学刘桢。

未妨惆怅原无益,少得团圞便有情。

不道微波萍末起,菱枝柔弱晚风倾。

(0)

春雨代所思书闷·其三

闷掩纱窗盼晓晴,几回错认画帘声。

玉阶细数沉沉滴,怨了东风怨薄情。

(0)

个人·其七

个人第一是春纤,亲替檀奴熨指尖。

丁嘱避嫌心事切,人前卮酒莫同拈。

(0)

深恩四首·其三

玉壶春色比花妍,纤手亲斟与谪仙。

情到十分如酒满,缘徵百岁似杯圆。

为卿拚死何辞醉,知我沉酣屡劝眠。

馀沥互搀莲子盏,分明合卺绣床前。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苏子卿 章炳麟 秦韬玉 丰坊 黎简 林光朝 邓剡 郑樵 崔与之 刘孝威 蒋捷 罗适 钟惺 王羲之 张俞 魏徵 王安礼 赵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