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阮林中路,苏黄渡口津。
不知之楚客,何似避秦人。
刘阮林中路,苏黄渡口津。
不知之楚客,何似避秦人。
这首诗描绘了苏黄渡口的景象,以及对过往历史人物的联想与对比。首句“刘阮林中路”,借用了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暗示了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旅程。接着,“苏黄渡口津”则将视线转向现实,指向了具体的地点——苏黄渡口,这里曾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的行经之处,承载着文人的足迹与精神。
“不知之楚客”,诗人以“楚客”自比,表达了自己如同古代游历楚地的旅人一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探索欲。“何似避秦人”,则通过与“避秦人”(指逃避秦朝暴政的古人)的对比,强调了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或反思。
整首诗通过时空的转换与人物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于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有个词人,纪旧日、高轩来过。
尚传诵、催妆诗句,贺郎贺我。
忽忽萍踪和水逝,依依花影留云破。
竟碧油、幕下老奇才,君何左。广寒阙,重重裹。
丹桂粟,纷纷堕。道青天碧海,寓言差可。
多病多愁抛岁月,无名无利空缰锁。
和君词、远寄路三千,应惊坐。
正杜鹃啼,蔷薇谢,过了清明寒食。
薰风圆午梦,趁单绡才换,宿酲初析。
紫燕将雏,黄蜂抱蕊,蛛网斜捎帘隙。
余香吹不断,早湔裙人远,玉骝嘶夕。
叹沈约带围,看花残泪,又成抛掷。章台车马寂。
旧游处、都似曾相识。
漫省念、宫眉印柳,秀靥妆桃,少年场、半成陈迹。
细雨朱幡护,问谁递、伤春消息。镜霜薄,愁如织。
残照一缕,凭遍阑干无力。此情断鸿寄得。
忆昔甲寅逢闰夏,于今八载又张筵。
画眉京兆闺房韵,点颔汾阳福寿全。
诗笔风流主坛坫,梅花眷属总神仙。
园亭真率罗耆旧,洛社温公最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