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白日上青天,谁羡千钟况万钱。
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
三杯未必通大道,一斗真能出百篇。
李杜饥寒才几日,却教富贵不论年。
谁曾白日上青天,谁羡千钟况万钱。
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
三杯未必通大道,一斗真能出百篇。
李杜饥寒才几日,却教富贵不论年。
此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留萧伯和仲和小饮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从这短短二十个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态度的独到见解。
“谁曾白日上青天,谁羡千钟况万钱。”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超然态度。白日上青天,暗喻普通平凡的生活;而千钟、万钱,则是对金钱与权势的比喻。诗人似乎在说,在这世间,谁会真正去羡慕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和财富的人呢?
“要入诗家须有骨,若除酒外更无仙。” 这两句则揭示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这里的“骨”指的是坚实、不屈的个性与才华;而“仙”,则是比喻超脱凡尘、达到精神境界的象征。诗人强调,只有真正具备才情和品格的人,才能在文学的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杯未必通大道,一斗真能出百篇。” 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饮酒与创作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三杯、一斗都是量词,指的是不同程度的饮酒;而大道和百篇,则分别比喻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学成就。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即便是饮酒放松,也不一定能触及生命的真谛或创作出佳作。
“李杜饥寒才几日,卻教富贵不论年。” 最后两句则引用了古代文学巨匠李白、杜甫的典故。在唐朝,这两位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也有过贫穷与困顿之时。诗人借此表达,即便是那些伟大的灵魂,也有着饥寒交迫的时候,然而他们的才华并不会因为富贵而受到影响。
总体来说,此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财富、文学创作以及个人品质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迪。
淮水送君春雨馀,刺舟断岸归匡庐。
江南别我秋天远,轻囊瘦策游西湖。
君去复来如社燕,我独留滞如贾胡。
牵衣觅诗亦不恶,怪君儿戏忘髭须。
平生千偈风雨快,约束万象如驱奴。
饥来一字不堪煮,乃知弄笔输耕锄。
不如寻我旧游处,武林清境天下无。
耐清不得却来此,作诗送君游上都。
颜柳以字名,画画法可究。
后世何寂寥,此辈了无有。
皆云学未至,妙不应心手。
那知斯人徒,德高名往就。
字工德不修,名与身俱朽。
吾子佳少年,俊气驹方骤。
新诗作行草,开轴龙蛇走。
坐客口为愕,我亦知肯首。
积墨如陂池,积笔高陇阜。
学之不至颜,要亦终至柳。
此诗闻东坡,请君书座右。
寄庐城郭逐风尘,不信农夫有食贫。
世极全无干子姓,臣愚只恐负君亲。
枯桑伐火怜龟觳,野鼠食禾讼谷神。
劝汝及春收耒耜,官家子弟欲行春。
秋波潋滟泛横溪,小楫轻舟逐浪移。
远浦遥山俱惨淡,浴凫飞鹭共差池。
苦嫌斜日侵棋局,安得长竿理钓丝。
归去倾家新酿酒,还须来趁菊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