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构圆庵,所向自潇洒。
珍禽弄巧舌,宛是居山野。
默坐见真心,万缘尽虚假。
勿陋寻尺地,兹焉息意马。
竹间构圆庵,所向自潇洒。
珍禽弄巧舌,宛是居山野。
默坐见真心,万缘尽虚假。
勿陋寻尺地,兹焉息意马。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诗人章楶以运司园亭中的茅庵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首句“竹间构圆庵,所向自潇洒”,开篇即点明了茅庵的位置——在竹林之间,构建得圆润而雅致,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洒脱感。这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的布局,也暗示了心灵的自由与超脱。
接着,“珍禽弄巧舌,宛是居山野”两句,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竹林中鸟儿的活动,它们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山野的宁静与生机,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自然之美。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自然界的生物具有了人的灵性,更显出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
“默坐见真心,万缘尽虚假”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通过静坐冥想,得以窥见内心的真实,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虚幻本质。这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洞察,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的思想。
最后,“勿陋寻尺地,兹焉息意马”一句,诗人劝诫人们不要轻视这方小小的天地,它足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安宁,如同驯服了奔腾不息的意念之马。这句话既是对前文意境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示,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竹林中的茅庵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在此境中所体验到的心灵状态,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追求自然和谐、内心宁静的主题,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殿角才馀一握天,我来神骨自飘然。
影移隐隐烟霞里,身在亭亭日月边。
脚底拥青寒树杪,面前凝翠乱峰颠。
日影秋渐薄,月华寒更清。
光生含江水,天色晚来晴。
德微惭郡绂,山野拙将迎。
河流弥浅峻,壮木亦凋零。
帝子閟瑶瑟,居闻鹗鹏声。
太刚每忤俗,平进谁提衡。
何为尚录录,以此思归耕。
报使扫旧荜,愿言嘿馀龄。
上楼想羌庐,一望烟冥冥。
封壤邈千里,书之寄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