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杳无声,高林哀梵急。
鸣钟警幽沉,凄其神鬼入。
独坐泯群虑,当门众峰立。
寥寥虚堂上,张灯草虫集。
物外寡所营,孤怀邈何及。
不眠天汉高,星河覆井邑。
欲言谁予晤,落月在西隰。
浩然夜气中,松根露初滴。
万树杳无声,高林哀梵急。
鸣钟警幽沉,凄其神鬼入。
独坐泯群虑,当门众峰立。
寥寥虚堂上,张灯草虫集。
物外寡所营,孤怀邈何及。
不眠天汉高,星河覆井邑。
欲言谁予晤,落月在西隰。
浩然夜气中,松根露初滴。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静谧的山林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寂静与深邃。首句“万树杳无声”直接点出环境的寂静,接着“高林哀梵急”则以梵音的急促反衬出环境的空灵与庄严。钟声的响起,不仅唤醒了幽沉的氛围,也使得神鬼仿佛进入了这静谧的世界,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独坐泯群虑,当门众峰立”两句,诗人独自一人静坐,内心无杂念,门外群峰耸立,既象征着外界的壮丽,也隐喻着内心的坚定与独立。接下来,“寥寥虚堂上,张灯草虫集”描绘了室内的情景,虚堂之上,一盏灯照亮了角落,草虫聚集,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和自然的生动。
“物外寡所营,孤怀邈何及”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境,虽然内心孤独,但这种孤独并非消极,而是对更高境界的追求。最后,“不眠天汉高,星河覆井邑”将视线从地面转向天空,诗人仰望星空,感受到宇宙的广阔与深远,而“欲言谁予晤,落月在西隰”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交流的情感,但又似乎意识到这种交流可能难以实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既有对宁静美的赞美,也有对孤独与超脱的思考,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嗟彼凤去,空馀虎蹲。竹不可食,石不能言。
忙里偷閒答物华,一官随分是生涯。
春风酒棹湖堤柳,晓月吟鞯辇路花。
报喜忽闻枝上鹊,忘机时下屋头鸦。
残年钝闷今朝尽,重对菱花拂帽纱。
市梢茅厂三两间,旁有数鹅行复还。
适从何来令威老,矫首便觉高情閒。
群鹅不度风姿少,罢亚相随过汀草。
令威流盼略无言,寄与谁知自瀛岛。
少焉戛然鸣一声,岂暇更顾儿童惊。
直上青天三万丈,鹅在人间誇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