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篱茅舍石衢隈,马踏轻泥不作埃。
远看新红近失却,山桃一树忽将开。
枳篱茅舍石衢隈,马踏轻泥不作埃。
远看新红近失却,山桃一树忽将开。
这首诗描绘了西直门外的一幅宁静而生动的乡村风景画。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初春时节,山桃树在石砌小径旁悄然绽放的景象。
首句“枳篱茅舍石衢隈”,描绘了一幅典型的乡村风貌:矮小的枳篱围绕着简朴的茅屋,它们依偎在石砌的小径旁,透露出一种自然与和谐之美。这里的“隈”字,形象地表现出了小径拐角处的幽静与隐蔽,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次句“马踏轻泥不作埃”,则通过动态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轻盈的马蹄踏过湿润的泥土,却没有留下尘埃,这既体现了春天泥土的湿润与柔软,也暗示了环境的清新与宁静。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行旅之景,还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理想化表达,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状态。
后两句“远看新红近失却,山桃一树忽将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先从远处眺望,只见一片新红点缀在绿色之中,仿佛是春天的信使,预告着生机的复苏。然而,当走近一看时,那片新红似乎又变得模糊不清,原来是一棵山桃树即将绽放。这种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的视觉体验,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与期待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季节更替的敏感捕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同时,通过对比和动态的描写手法,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和情感的深度,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营造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刻意吟云山,尤知隐沦妙。
远公何为者,再诣临海峤。
而我高其风,披图得遗照。
援毫无逃境,遂展千里眺。
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
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
但指香炉顶,无闻白猿啸。
沙门既云灭,独往岂殊调。
感对怀拂衣,胡宁事渔钓。
安期始遗舄,千古谢荣耀。
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
主人昔专城,城南起高亭。
贵与宾客游,工者夜不宁。
酒食宴圃人,栽接望早成。
经年使家僮,远道求异英。
郡中暂闲暇,绕树引诸生。
开泉浴山禽,为爱山中声。
世间事难保,一日各徂征。
死生不相及,花落实方荣。
我来至此中,守吏非本名。
重君昔为主,相与下马行。
旧岛日日摧,池水不复清。
岂无后人赏,所贵手自营。
浇酒向所思,风起如有灵。
此去不重来,重来伤我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