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炬金栀映玉蕖,台城昨梦又年馀。
断无弦索鸣华屋,惟见炊烟起草庐。
儿报瓶空因止酒,婢言油尽暂停书。
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然藜向石渠。
千炬金栀映玉蕖,台城昨梦又年馀。
断无弦索鸣华屋,惟见炊烟起草庐。
儿报瓶空因止酒,婢言油尽暂停书。
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然藜向石渠。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夜晚场景,诗人通过对夜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寂寞和怀旧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于学习和修身自律的执着与坚持。
首句“千炬金栀映玉蕖”以华丽的辞藻设定了诗的意境,将夜晚的灯光比作金色花朵,照亮了洁白如玉般的窗棂,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不真实的氛围。
接着“台城昨梦又年馀”则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回忆与追溯,台城作为古代帝王行都之地,此处被赋予了时间流逝、梦幻般的历史记忆,而“昨梦”和“年馀”更增添了一份时光荏苒的感慨。
第三句“断无弦索鸣华屋,惟见炊烟起草庐”则是对夜晚生活的一种写实。诗人通过没有琴瑟之声,只有炊烟从茅屋中升起的画面,展示了一个冷清而又自足的夜晚生活。
“儿报瓶空因止酒,婢言油尽暂停书”两句,则透露出诗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诗人通过家中的孩子报告酒瓶空了而停止饮酒,以及仆人告诉灯油用尽后暂时停止阅读的场景,反映出诗人的节俭和对知识的渴望。
最后“蓬窗亦有精勤士,何必然藜向石渠”则是诗人对于那些在简陋的环境中依旧坚持学习和修身的人表示赞赏。这里的蓬窗指的是简陋的书房,而“精勤士”则是形容这些不为物欲所动、坚守自己理想与追求的人。诗人提问道,为何一定要到远方去寻找高深的知识呢?这个问题既是对自我的肯定,也是一种对周遭环境的接受和适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景物勾勒,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坚守,以及对知识追求的执着。
倦雁呼群,鸣蛩唤夕,尚淹残暑。
文园病久,暗怯茂陵秋雨。
甚遥空、乱云四垂,登楼一望犹吾土。
且寄怀物外,东皋閒话,洞天挥麈。延伫。忘宾主。
喜白雪阳春,渐多新侣。华年似水,莫道当时弦柱。
尽匆匆、教唱渭城,断肠漫惜歌者苦。
料关情、叶底吟蝉,送客杨枝舞。
词心百结,付一往沈冥,罢歌苌楚。怨痕梦缕。
尽秋坟夜唱,鹤衣愁舞。坏土飘零,莫话西陵风雨。
逐流去。问尘世那寻,堪葬花处。穿冢空自许。
甚没分同归,段桥西路。菊泉荐俎。
好萧条异代,共盟幽素。满目江山,谁省骚人意苦。
漫回伫。折冰弦、恨深重鼓。
《扫花游.民国十五六年,余卜居圣湖之滨。每来往孤山,见道侧孙花翁墓埋没蓬颗间,心焉伤之,拟为修葺,未果也。旋闻湖滨筑路,墓将被毁,方商之周湘舲,谋迁葬,得易大岸自杭急札,云墓已毁。湘舲立遣人往杭道地,则仅得束棺之铁及石碣、石案诸物,棺椁则云已化尽。湘舲乃与刘翰怡筑冢于道左高阜,表曰宋词人孙花翁墓,树石案于前,实则遗骼已莫知所在矣。方事之殷,大岸为图纪之,且题词甚悲,久存余所。越十余载,余避兵香港,大岸病逝于沪,所遇之阨甚于花翁,及卅一年冬,余归,乃借诸友为营葬于沪之联义山庄。其遗命欲葬西湖,终莫之遂,可哀也》【清·叶恭绰】词心百结,付一往沈冥,罢歌苌楚。怨痕梦缕。尽秋坟夜唱,鹤衣愁舞。坏土飘零,莫话西陵风雨。逐流去。问尘世那寻,堪葬花处。穿冢空自许。甚没分同归,段桥西路。菊泉荐俎。好萧条异代,共盟幽素。满目江山,谁省骚人意苦。漫回伫。折冰弦、恨深重鼓。
https://shici.929r.com/shici/SgtNcm.html
天上人间多少恨,秋千雨绝云飞。
汴京依样水流西。白门疏柳,烟态又低垂。
弹指佳期经几劫,玉楼残梦都迷。
新愁浑似比红儿。银河清浅,乌鹊欲何依。
风雨黯横塘。著意悲凉。残荷身世误鸳鸯。
花国虫天何处所,犹说情芳。妾是夜来香。
郎是螳螂。花花叶叶自相当。
莫向秋边寻梦去,容易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