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
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
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
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
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
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
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
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自然中的平静生活。"近逢商洛客,知尔住南塘"表明诗人最近遇到了一个来自商洛的旅客,从而得知朋友居住在南塘。这两句开篇带出远方之人的消息,使读者产生遥远的意境,同时也为下文描写自然环境和隐士生活埋下了伏笔。
"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则具体描述了隐士居所的景象。"草阁"二字展现出一种简单而又亲近自然的建筑风格,而"平春水"则让人联想到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小溪流水,给人以宁静之感。"柴门掩夕阳"更增添了一份淡泊和隐逸的意味,那柴门随手关上的动作似乎在告诉我们,主人对于外界喧嚣的漠视。
接下来的两句"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则描绘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随蜂收野蜜"让人想象到诗中人物可能在森林里跟着勤劳的蜜蜂学习如何采集花蜜,而"寻麝采生香"则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利用,寻找药用动物麝香,同时也保留其天然本性。
最后两句"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通过回忆过去饮酒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生活片段的怀念。"松花满石床"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心态,那些散落在石床上的松花,似乎也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静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隐士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对这种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生活方式的向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