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见虚空昏又晓,也知身世老还衰。
须乘般若超三界,有底穷通比四时。
但见虚空昏又晓,也知身世老还衰。
须乘般若超三界,有底穷通比四时。
这首诗通过“虚空”与“身世”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追求解脱的深刻思考。首句“但见虚空昏又晓”,描绘了虚空的无常变化,暗示人生的起起伏伏,如同日出日落,无法把握。次句“也知身世老还衰”,则直接点明了生命的衰老与衰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流逝。
后两句“须乘般若超三界,有底穷通比四时”,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其中,“般若”是佛教术语,意为智慧或觉悟,这里指通过智慧的引导,超越世俗的束缚和苦难。“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了佛教中的三个层次的世界,象征着人间的种种苦难和束缚。诗人提倡通过智慧的修行,超越这些苦难,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有底穷通比四时”,则是将人生的得失、穷通与四季的更替相比较,四季的循环往复象征着人生的无常和轮回。这句话暗示了诗人认为,面对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理解并接受这一切,就像接受四季的自然更迭一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虚空与身世、三界与四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感悟,以及寻求精神解脱和内心平静的愿望。
犹忆十年前,粝饭足饱噍;
六、七年以来,但糜亦欢笑。
去年艰粒食,饥赖山薯疗;
今年薯也无,冷灶频断烧。
有田不得耕,耕熟复遭剽;
若望人解推,譬之瓠无窍。
举世尚武功,不闻需智调;
亦或饰文名,未解赏墨妙。
众方悦谐媚,而余孤且峭;
每怀杞人忧,持论中其要。
以此触忌讳,乏绝谁相吊!
今年既如此,明年可预料?
问余服未服,仰天头自掉。
群盗连山苦未平,几回痛哭募乡兵。
千金散尽供奔走,万劫逃来更死生。
请援无人空断指,倒戈有约误同盟。
昨朝骨肉今仇敌,如此人心绝可惊。
秋鹗翔千仞,不肯随众鸟;
杰士贵独立,落落出人表。
与其失之随,毋宁蹈其矫;龙、比伏斧刀,夷、齐甘饿?。
万古立人极,只以一矫了;
才非矫不生,节非矫不成。
管宁渡辽海,以矫全其清;
虞集卧东山,以矫全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