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
终年常起峡,每夜必通林。
收穫辞霜渚,分明在夕岑。
高斋非一处,秀气豁烦襟。
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
终年常起峡,每夜必通林。
收穫辞霜渚,分明在夕岑。
高斋非一处,秀气豁烦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怀和深远的山水之美。龙似瞿唐会,江依白帝深,开篇即以宏伟壮丽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瞿唐峡是古代著名的险要之地,而白帝城则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境,这里通过龙和江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山川的雄伟与神秘。
终年常起峡,每夜必通林,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情感。他不仅在白日里攀登峡谷,更是在每个夜晚穿行于森林之中,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
收穫辞霜渚,分明在夕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霜渚是指草木被霜覆盖的景象,而夕岑则是傍晚时分的山岭。这两者都是秋冬季节特有的景色,诗人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淡远和超脱的情感。
高斋非一处,秀气豁烦襟,最后两句则描绘了诗人的居所和心境。高斋指的是高耸的书房或隐居之所,而“非一处”则表明这不是一般的住所,可能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居所。秀气豁烦襟,则形容了一种清新脱俗、心胸开阔的情怀,既是对自然美景的感受,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川、霜渚、夕岑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和深厚的山水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他那种超越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净化的精神追求。
入春十日九日阴,积雪未解雨复霪。
西家船漏湖水涨,东家驴病街泥深。
去秋宿麦不入土,今年米贵如黄金。
老妪哭子那可听,僵死不覆黔娄衾。
州家遣骑馈春酒,欲饮复止吾何心。
出门空叹岁华速,已见微绿生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