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
道成不见取,贫贱谁之由。
陛楯拥尧舜,廊庙居伊周。
面对岂无说,咫尺路阻脩。
浮云关太虚,白日光逆流。
嗟尔临人者,蔽贤天所仇。
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
道成不见取,贫贱谁之由。
陛楯拥尧舜,廊庙居伊周。
面对岂无说,咫尺路阻脩。
浮云关太虚,白日光逆流。
嗟尔临人者,蔽贤天所仇。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作品,名为《感叹二首·其一》。通过这短短十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心境和他对世道的感慨。
首先,“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上普遍将贫穷视为耻辱的不满,他认为贫穷本身并不可耻。接着“道成不见取,贫贱谁之由。”则是说真正的道德修养和才华并不因为贫穷而被人所认识,这种状况又是谁造成的呢?
在“陛楯拥尧舜,廊庙居伊周。”中,诗人通过历史上的圣明君主尧、舜和伊、周,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德行沦丧的无奈。这些伟大人物的精神遗产现在只能在殿堂之中被缅怀。
“面对岂无说,咫尺路阻脩。”则是诗人面对现实,虽然有许多想说的,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畅所欲言。这里,“咫尺”是比喻语言的障碍,而“路阻脩”则形容前进道路的艰难。
接下来的“浮云关太虚,白日光逆流。”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白天的阳光照耀着逆行的河流,这种违反常理的现象寓意着诗人对世事的不满与无奈。
最后,“嗟尔临人者,蔽贤天所仇。”则是诗人对于那些在位的人物,他们或迷失了正道,或有意掩盖贤才,感到痛心疾首。这里“蔽贤”指的是掩盖贤能之士,而“天所仇”则意味着上天所不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历史上的盛世与现实的衰败,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批评和个人情感的复杂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