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火焚和气,令人相貌恶。
修罗才现前,菩萨都走却。
养就三毒躯,恣为五欲乐。
智者善思惟,早服慈悲药。
嗔火焚和气,令人相貌恶。
修罗才现前,菩萨都走却。
养就三毒躯,恣为五欲乐。
智者善思惟,早服慈悲药。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嗔恨心对个人形象与心灵的影响。诗人通过“嗔火焚和气”,形象地描述了嗔恨心如同火焰一般,焚烧了内心的和谐与平和,导致人的面容变得丑陋,心灵变得扭曲。接着,“修罗才现前,菩萨都走却”一句,巧妙地运用了宗教中的概念,将嗔恨心比作修罗(一种恶神),而菩萨则象征着善良与慈悲。这句话暗示了在嗔恨心面前,即使是善良与慈悲的力量也可能退避三舍。
下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嗔恨心带来的后果——“养就三毒躯,恣为五欲乐”。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三种烦恼,意指人们因为嗔恨心而滋养了这些负面情绪,放纵于欲望之中,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与清明。最后,“智者善思惟,早服慈悲药”则是对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建议,鼓励智慧之人通过思考与修行,早日服用慈悲之药,即通过慈悲与智慧来净化内心,摆脱嗔恨的束缚,恢复内心的和谐与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嗔恨心对个体心灵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智慧与慈悲来克服这种负面情绪,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性。
尘中望青山,防有移文阻。
诵君清樾篇,顿忘三伏暑。
想见松风底,树羽仍设虡。
山灵莫逆友,献岂烦缟纻。
招隐未容反,陈迹渠能序。
诗翁麋鹿姿,穷不问唐举。
归诛故山茅,吴雁冯寄语。
君宁山中人,居州定王所。
清游如省隔世环,身系组绶心溪山。
此亭攫踞山水上,羡君脱屣尘埃间。
不应室迩嗟人远,时上风烟慰衰晚。
恍如坐我天姥傍,长啸持杯揖云巘。
张侯清吟句挟霜,肯因闻笛赋山阳。
空青染袂醉颓玉,笑人簿领阅流光。
诛茅结邻约他日,会映轩窗晞秃发。
径从两君赋归来,何须官满六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