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脚垂来雨脚收,几村晴树引孤舟。
问津曾未迷前路,到寺疑如见昔游。
桑鼓远闻金粟外,海光直射石鸥头。
幸生斯世逢斯老,得入拈花第一流。
日脚垂来雨脚收,几村晴树引孤舟。
问津曾未迷前路,到寺疑如见昔游。
桑鼓远闻金粟外,海光直射石鸥头。
幸生斯世逢斯老,得入拈花第一流。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日落雨收后的宁静景象,以及乘舟游历的悠然心境。首句“日脚垂来雨脚收”,巧妙地运用了“脚”字,既形象地描绘了日落雨停的瞬间变化,又营造出一种渐进的动态美。接着,“几村晴树引孤舟”,通过“晴树”与“孤舟”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也暗示了诗人独自游历的孤独与自由。
“问津曾未迷前路,到寺疑如见昔游”,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与感慨,既有对未知探索的勇气,也有对旧时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似乎在追寻着某种精神上的指引,无论是“问津”还是“到寺”,都蕴含着心灵的探寻与归宿。
“桑鼓远闻金粟外,海光直射石鸥头”,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与深度,通过“桑鼓”与“海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同时也隐含着禅宗中“法鼓声声,海潮音音”的意境,寓意着佛法的深远与广大。
最后,“幸生斯世逢斯老,得入拈花第一流”,表达了诗人对遇到高僧金粟本师密老和尚的感激之情,以及自己能够融入佛法修行的自豪与喜悦。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境界的肯定,也是对佛法智慧的深深敬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内心世界,是一首富有禅意和哲理的佳作。
闲步不觉远,萧萧木落初。
诗情抛阃阈,江影动襟裾。
阁北鸿行出,霞西雨脚疏。
金峰秋更好,乞取又何如。
庭树已黄落,闭门俱寂寥。
未知栖托处,空羡圣明朝。
酒醒乡心阔,云晴客思遥。
吾徒自多感,颜子只箪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