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登临惊客心,烽烟万里忽萧森。
南洲草木黄陵晚,西蜀楼台白帝阴。
赌墅何人陪谢傅,誓师未必得陈琳。
荒江欲渡无舟楫,坐看风云入塞深。
八月登临惊客心,烽烟万里忽萧森。
南洲草木黄陵晚,西蜀楼台白帝阴。
赌墅何人陪谢傅,誓师未必得陈琳。
荒江欲渡无舟楫,坐看风云入塞深。
这首诗以秋天为背景,通过描绘八月登高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触。首句"八月登临惊客心",写出了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事紧张的场景时内心的震动和忧虑。"烽烟万里忽萧森"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规模和气氛,给人以阴森压抑之感。
接下来,诗人将视线转向南洲和西蜀,"南洲草木黄陵晚,西蜀楼台白帝阴",通过描绘草木凋零、黄昏时分的黄陵和白帝城的阴沉楼台,展现了秋天的凄凉与历史的沧桑。这两句寓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赌墅何人陪谢傅,誓师未必得陈琳",诗人借典故表达对当前局势的担忧。"赌墅"暗指战争的豪赌,而"陪谢傅"则希望有人能像东晋名臣谢安那样从容应对;"誓师未必得陈琳"则暗示即使有誓师的决心,也未必能找到像三国时的才子陈琳那样的文士来起草檄文。
最后,"荒江欲渡无舟楫,坐看风云入塞深",诗人感叹自己身处乱世,想要改变现状却无所作为,只能眼睁睁看着战事深入边塞,内心充满无奈和悲凉。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秋天的景色和历史典故,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的无力感。
渡浮桥,黄流喷薄翻云涛。
骈头巨舰寸金纤,翼以巨木维虹腰。
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
去年造桥民力殚,今年过桥车毂击。
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
前月南朝天使来,欲令践此誇雄哉。
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
当时白马津头渡,不下毡车上船去。
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
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断千古浮。
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
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破处龟趺出。
丰碑大字天成桥,犹是宣和时相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