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
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
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
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
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
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
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
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
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
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晚霞满天,古刹与精舍交辉的美丽图景。开篇“晚登西宝刹,晴望东精舍”,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西边的宝刹,面向东方的精舍远眺,心旷神怡。
接着,“反照转楼台,辉辉似图画”,夕阳余晖映照在楼台之上,每一处都如同精美的绘画一般,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景物本身的壮丽,更通过光与色的互动,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冰浮水明灭,雪压松偃亚”,这里则是对自然之美的细腻刻画。水面上的冰块在阳光下闪耀,水波轻轻地拍打着岸边,而远处的松林被积雪所覆盖,形态变换,显得低矮而扁平。
“石阁僧上来,云汀雁飞下”,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一位僧侣从石制的阁楼中走出,而天空中则有大雁纷飞,形成一幅动静结合的景象。
“西京闹于市,东洛闲如社”,这里诗人借对比手法,表达了两个不同地方的生活状态。西京(长安)是繁华热闹的都市,而东洛(洛阳)则给人一种闲适宁静的感觉,如同古时的乡社。
最后,“曾忆旧游无,香山明月夜”,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往昔游历的怀念。香山即是诗中多次出现的地方,此处提及的是在一个明亮的月夜里,对那片美丽风景的深情记挂。
整首诗通过对晚照、水泽、雪松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文景致的生动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和艺术表现力。
长剑寄宝匣,往往夜鸣吼。
芒针补弊履,虽贱不为丑。
藏器贵有施,斯人自吾偶。
汲汲出疆贽,皇皇丧家狗。
无愧三宿行,未多沮溺耦。
营丘执羔客,乃是射钩手。
解缚履文陛,低颜亦含垢。
鲁堂品藻中,茂实帝王后。
君子当际会,所学问行否。
南阳三顾日,不羡商岩叟。
相期等钓璜,兹为兆熊后。
宿将轻少年,前席亦何有。
恢恢王景略,落落秦关右。
周旋二十年,初心了无负。
何必逐桓温,联翩东南走。
松柏傥莫依,嵩岱皆培塿。
珠渊玉水折方员,涌出双莲照酒边。
压倒小湖三级草,增光后沼两重莲。
苕华名字元相并,桃叶根株本自连。
好把吴歈翻楚些,杨荷新曲胜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