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儒家业,何年佛寺碑。
地平边海处,江出上山时。
故国人长往,空门事可知。
凄凉问禅客,身外即无为。
几代儒家业,何年佛寺碑。
地平边海处,江出上山时。
故国人长往,空门事可知。
凄凉问禅客,身外即无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题丘山寺》,通过对丘山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佛儒交融以及个人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几代儒家业,何年佛寺碑。”开篇即触及儒家文化的传承与佛教文化的交织,两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儒家的学术、道德观念与佛教的禅理、空性思想,在这座古老的寺庙中得到了体现和传承。
“地平边海处,江出上山时。”诗人以宏大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描绘了丘山寺所处的地理环境。这里的“地平”、“边海”、“江出上山”,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更隐含着时间流转、世事变迁的哲思。
“故国人长往,空门事可知。”诗人感慨于故乡的人们纷纷前往寺庙寻求心灵的安宁,这里的“空门”指的是佛教中的禅门或寺院,也象征着超脱世俗烦恼的心境。通过这些字眼,诗人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类渴望精神寄托的深刻理解。
“凄凉问禅客,身外即无为。”最后两句,诗人以质朴而深沉的语言,询问那些在寺庙中修行的僧侣,以及他们对于生命与宇宙的看法。这里的“凄凉”四字,既形容了季节的转换,也象征着生命的孤独与无常。而“身外即无为”,则是对佛教中“无为而治”的理念的一种表达,强调的是一种超脱物质、淡泊明志的人生态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丘山寺的景象和氛围,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
以正名官,居官以正。岂惟朝廷,生民之幸。
名官以正,居官以直。岂惟生民,宗庙社稷。
积者为庆,流者为泽。远者无疆,久者无极。
此奚有他,一言之力。维时我后,智勇兼有。
揭日当天,操杓运斗。随手如意,不劳而治。
明明赫赫,有因有革。所因者宜,所革者当。
维当维宜,生民之望。维正维言,民之望之。
维言维正,何以尚之。越有诤臣,义不顾身。
白刃可蹈,赤心可倾。既曰真矣,弗变弗移。
既曰直矣,弗阿弗随。何事可沮,何利可回。
不可则止,其可则为。往司厥官,往成厥功。
回天论事,有祖之风。
丞相当时植,幽襟对此开。
人知舟楫器,天假栋梁材。
错落龙鳞出,襹褷鹤翅回。
重阴罗武库,细响静山台。
得地公堂里,移根涧水隈。
吴城梦寐远,泰岳岁年催。
转觉飞缨谬,何因继组来。
几寻珠履迹,愿比角弓培。
柏悦犹依社,星高久照台。
后凋应共操,无复问良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