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牧笛的宁静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农事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以广阔的草地为背景,设定了一种开阔而宁静的空间感。数字“六七”常用来形容数量不多,但也给人一种随意自然的感觉。
"笛弄晚风三四声"则是对时间和声音的描绘,诗人通过牧童吹奏的笛子声响,与晚风相互辉映,营造出一幅动听而和谐的画面。“三四声”不仅传达了音乐的节奏感,也让人联想到一种悠闲自得的情境。
"归来饱饭黄昏后"这句诗表明牧童在日落之后回到了家中,满足地吃完晚饭。这不仅展示了田园生活的平和美好,也透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不脱蓑衣卧月明”则是对夜晚生活的一种描写。牧童即使在夜里也没有脱下他那简陋的蓑衣,而是在明亮的月光下安然入睡。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也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以及诗人对于这种简单而纯净生活方式的深切向往。
溪心碛石圆如磨,岩腹精庐冷似冰。
弭楫来游冲夜雨,翛然一叟对孤僧。
庐山五老峰,下临大江水。
绝壁千馀仞,青冥洞无底。
烝云自太古,流雨洒千里。
白日照层巅,阳崖生石耳。
采之悬绳梯,磴藓滑屐齿。
朱门登华筵,味敌莼丝美。
小人勇趋利,所得仅刀匕。
鸿毛轻躯命,一坠即已矣。
吾思窒群欲,岂独艮其趾。
高深有前戒,来者慎所履。
阙塞当门外,伊流绕舍西。
松筠不改色,桃李自成蹊。
稚笋穿阶迸,珍禽拂面栖。
公归卧林壑,好作钓璜溪。